摘要: 魏井村海拔600多米,是禹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也是中國傳統古村落,村子依山傍水,古韻悠然。
圖為8月8日航拍的禹州市鳩山鎮魏井村的大牡丹坪自然村。
8月8日,記者前往禹州市鳩山鎮魏井村采訪。出發時天空還烏云密布,到了鳩山鎮天氣轉晴,空氣清新。
魏井村海拔600多米,是禹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也是中國傳統古村落,村子依山傍水,古韻悠然。從鳩山鎮政府西行3公里,車輛駛過蜿蜒的盤山公路,很快到了位于半山腰魏井村的村委會大院。
“中國傳統村落”是什么樣子?記者好奇地想盡早一睹芳容。在魏井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安的引導下,我們沿著山路行駛20多分鐘,來到了大牡丹坪村。這是魏井村的7個自然村之一。“我們這7個自然村全部是傳統村落,古民居保存得比較完整,這個大牡丹坪村有一定的代表性。”王建安向記者介紹。
放眼望去,這里群山環抱,綠樹成蔭。我們走進村子游覽,耳邊不時聽見雞鳴、狗吠、黃牛哞哞叫,舉目所見幾乎全是石房、石洞、石圍墻,一派別致古樸的田園風光。
81歲的村民蔡天照曾是20世紀50年代的“老村長”。當天上午,他坐在青石臺階上正和村民熱聊。看到記者上前,就大大方方地介紹起了村里的情況。
“俺魏井村位于鳩山鎮西北部深山中,包括劉家門、大坪、魏寨等7個自然村。相傳,明代時,為躲避戰亂,魏氏一族遷居到這里,建家立業,墾荒耕織,開挖水井,逐漸形成村落,所以得名魏井。”蔡天照老人邊抽煙邊緩緩地說,“村里的建筑不少是明末清初留下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大多是磚石結構,用青石、紅石壘砌,經久耐用,冬暖夏涼。村民保持著原生態的農耕生活,勞動方式還是傳統的人耕牲馱,農戶幾乎家家都養有驢或騾。”
“2003年,俺村通上了電,隨后又修了水泥路,改變了村子交通閉塞、與世隔絕的面貌。2014年村里用上了自來水,大伙兒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2歲的村民蔡占文接過話茬兒說,近幾年村里開發旅游業,發展中藥材種植、民宿,村里的經濟狀況明顯改觀。
闖王峽是王書記重點推介的地方,他說,游客來到魏井村,不但要看石頭房子、老井和石磨,而且還要看美麗的野外風光。“這里的山路十八彎,這里的水路九連環;這里的山歌排對排,這里的山歌串對串。”車行駛在山道上,記者腦海里不禁想起了《山路十八彎》這首歌,感覺歌里唱的就像魏井村的闖王峽。
王建安告訴記者,這條通向闖王峽風景區的水泥路有9公里,歷時4年才修建好,2010年正式通車。
在闖王峽風景區入口處,是一個游客接待中心,隸屬于村集體企業“許昌萬猴大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進山途中,巨石萬鈞,千層壘垛,石和尚、石眼睛、石猴子……種種象形石活靈活現,摘星樓、樊梨花廟等人文景觀點綴其中。在峽谷間,近3000畝的杜仲林蔚為壯觀,草木叢中,還有多種果樹和野山菊。行走在景區內,不時看到前來觀光的游客,悠閑地在游玩或拍照。
“近年來,村里依托獨特的民俗、生態、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創新旅游產品。2015年,村里成立了許昌萬猴大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重點打造了闖王峽風景區,使傳統生產業態煥然一新。我們還借助天然資源優勢,成立了中藥保健茶炮制、傳統粗布制作等傳統文化機構家,形成了一條集創作—展覽—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王建安說,隨著魏井村旅游產業的不斷壯大,旅游接待量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了旅游帶來的“紅利”,旅游扶貧成效顯著,并在此過程中探索形成了多種旅游扶貧模式,如以禹州市星樂貝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公司+基地+農戶”扶貧發展模式和以許昌萬猴大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公司+農戶+農家樂”扶貧模式。統計顯示,2018年,魏井村共接待來自許昌、鄭州、洛陽、平頂山、周口、登封、汝州等地游客15.6余萬人,銷售野生“西山全蟲——蝎子”400公斤,杜仲皮、藥用牡丹、金銀花、藥用木瓜、山茱萸、以及槐花、菊花、柴雞蛋等土特產供不應求,全村實現旅游銷售收入450萬元,安排勞動力200余人,帶領9戶20名貧困戶脫貧,形成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統古村落,正在煥發出新的風采活力。
責任編輯: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