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宋堂群眾立壯志,誓把貧困踩腳跟……”作為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駐村第一書記,崔戰偉牢記第一書記的使命和責任,扎根農村,與基層黨員群眾一起,同甘苦、共奮斗、促脫貧,被群眾譽為“黨派來的好干部”“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宋堂群眾立壯志,誓把貧困踩腳跟……”作為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駐村第一書記,崔戰偉牢記第一書記的使命和責任,扎根農村,與基層黨員群眾一起,同甘苦、共奮斗、促脫貧,被群眾譽為“黨派來的好干部”“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今年46歲的崔戰偉是市委黨校副教授,于2017年11月任汾陳鎮宋堂村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后,他一有空便往田間地頭跑,在黃土地上與村民交談,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態勢及該村農業生產情況。同時,他常常進家入戶,與老鄉拉家常、聽民聲,盡快適應了農村基層工作環境,摸清了村情民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跟大力推動城鎮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唯有立足實際,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精準扶貧,優化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才能推動宋堂村脫貧攻堅事業的發展,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崔戰偉說道。
在崔戰偉的帶領下,汾陳鎮宋堂村“兩委”廣泛征求黨員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見成效”的宋堂村發展思路,并把脫貧攻堅工作貫穿該村發展規劃,探索產業扶貧新途徑,在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征求意見后,共同決定發展豆丹養殖。
如今,在宋堂村,一排排整齊有序的現代化標準種植大棚十分顯眼。這是該村已經建成的13個大棚豆丹養殖基地。
豆丹蟲雖是大豆的天敵,但是它的肉質富有豐富的蛋白質及鈣、磷、鐵等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營養分子,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開始,村民并不了解豆丹養殖,都處于觀望狀態,寧可按照老路子發展傳統的種植業。”崔戰偉說,為了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消村民的抵觸情緒,最大限度降低農戶投資風險,村“兩委”一方面上門入戶,積極動員宣傳,另一方面研究制訂了豆丹養殖利潤分配方案,并決定由該村干部帶頭出資,建成豆丹養殖大棚,利潤分兩部分,其中51%作為村集體收入,49%歸個人所有,貧困戶以勞動力入股分紅。
“我們堅持特色興農、產業興農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種植大豆的基礎上,拉長產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使得貧困戶穩定脫貧,為宋堂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崔戰偉表示。
在村“兩委”的不懈努力下,部分村民漸漸轉變思路,主動要求嘗試豆丹養殖。
思路一通天地寬,汾陳鎮宋堂村農業產業化順勢而生。
“現在大棚里面種植大豆,放養豆丹幼蟲養殖,一斤能買幾十塊錢,一畝大棚能賣幾千塊錢,效益非常可觀。”該村貧困戶邵曉善說道,“跟著崔書記,脫貧致富俺們有信心。”
在推行產業扶貧的同時,崔戰偉認真落實對貧困戶的具體幫扶措施,積極宣傳和落實各項扶貧政策,時刻關注貧困戶脫貧情況,教育引導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勤勞致富,參與集體經濟發展,7月1日,崔戰偉被表彰為市優秀共產黨員。
“脫貧攻堅,重在產業,產業‘造血’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只有通過提升村民的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確保貧困群眾真脫貧,美麗鄉村真興旺。”崔戰偉說。
責任編輯: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