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28日,工人正在鄧州市圣新源紡織品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作。該公司可年產運動系列休閑服飾3500萬件(套),年產值可達20億元人民幣,安置就業人員5000人左右。崔培林攝
河南明泰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線上作業。近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位于鞏義市回郭鎮的鋁精深加工和裝備制造企業加緊生產,滿足市場需求。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欒姍
縣域穩則大局穩,縣域活則全盤活,縣域強則省域強。
4月29日,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召開。此前的一天觀摩活動和當天的半天大會,凝聚成一個堅定的共識:以縣域治理“三起來”為根本遵循,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邁上新的臺階!“新優勢”“新格局”“新動能”“新體系”……大會提及的“四新”關鍵詞,與會代表不僅讀出了把握當下的“換擋”緊迫感,更體會到著眼未來的“提質”責任感。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從鄭洛“雙引擎”到郡縣“百將圖”,我省在抓龍頭、做強城市經濟“柱石”的同時,抓聯動、夯實縣域經濟“基石”,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棟梁”,牢牢穩住河南經濟基本盤。
一個共識
增創優勢,穩住“經濟底盤”
民權叫響“中國冷谷”、睢縣打造“中原鞋都”,虞城五金用具、寧陵復合肥掌握全國市場定價“話語權”……2019年商丘經濟總量晉級全國經濟百強市,離不開縣域經濟的支撐。“高質量發展基礎在縣域、潛力在縣域,優勢也在縣域。”商丘市委書記王戰營說。
縣域面積占全省近九成、常住人口占全省七成以上、經濟總量占全省六成以上……對于河南這樣一個農業比重高、人口密度大、縣城數量多的中部省份而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意義——縣域強則底部實,底部實則支撐穩。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9)》顯示:河南8個上榜“百強縣”中,鄭州1市占到6席。“小塊頭也有大力量。”省社科院院長谷建全說,鄭州是以城市為中心,縣域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內生“造血”“補血”的經濟循環系統,全域發展“枝繁葉茂”。
假如每個省轄市都能增加1個全國百強縣,如果每個縣市都能培育1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全省經濟發展又會是一個什么局面?在與會者看來,縣域經濟是河南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換擋提質”任重而緊迫。
一條路徑
發揮特色,做好“四新文章”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如何洞悉先機,實現發展的突破?圍繞“特”字做文章,因地制宜找到自身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說起“黑白經濟”,都會想到永城。一塊煤炭的追求,除了散發光和熱,還有綠水青山;一粒麥子的理想,除了眼前的面粉,還有詩和遠方。“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永城市委書記李中華表示,傳統產業不是“包袱”而是財富,我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煤化工、鋁精深加工、傳統制造、面粉食品等主導產業轉型。
培育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優勢,著力點在推動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破解“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著力點在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縣城,破解“人往哪里去”的問題;持續增強縣域發展新動能,著力點在擴權強縣和行政區劃改革,破解“地從哪里來”的問題;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新體系,著力點在健全生態生產生活系統,破解“發展如何轉”的問題。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做好“四新文章”,每個縣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技巧”:臨潁縣立足高效種養業,打造出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全產業鏈;中牟縣借勢鄭州中心城區,形成了以汽車、文化創意旅游、都市生態農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欒川縣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推動從“點狀景區”向“全景欒川”的升級。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一個個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縣域經濟在中原大地上逐步呈現。
一種精神
取得實效,換取“幸福指數”
當前,河南縣域經濟正處在做大體量、提升質量、彰顯特色的關鍵階段,誰見勢早、轉得快,誰就態勢好、后勁足。
認清了形勢、明確了思路,接下來該怎么干?大會聚焦一個關鍵問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擔負起發展縣域、治理縣域、穩定縣域的政治責任。
縣域經濟點多面廣,要取得實效,靠的是全省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方一股勁,用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抓宏觀,省發展改革委主任何雄說:“高標準謀劃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走富有河南特色的縣域高質量發展路子。”講干勁,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以轉變作風為突破口,傳承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形成‘拼搏創新’的蘭考干部新形象。”談落實,孟州市委書記盧和平說:“縣城像城市一樣,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農村人像城里人一樣,就地上樓,不出區就業。”
激發動力活力,不僅“對人”,也要“對事”。優化發展、重點發展、生態功能,縣域經濟分類管理“頭一遭”,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雙掛鉤”機制。多位與會代表不約而同地談到,這些政策的高含金量,有利于充分激發干事創業的動力活力。
接下來就是大展身手的好時候!一種你追我趕、摩拳擦掌的勁頭,悄然在會場內外傳遞。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