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開欄的話
黃河寧,天下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為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工作擘畫宏偉藍圖。
從“靠河吃河”到“靠河護河”的轉變,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一曲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在中原大地漸入佳境。
今日起,本報特啟動“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河南巡禮”系列報道,展現河南各地各部門努力破解流域資源性缺水與經濟發展需求的矛盾,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架起“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橋梁,在重大國家戰略中占據主動、贏得先機。
□河南日報記者 欒姍
“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讓黃河所哺育的兒女們,過上更有獲得感的幸福生活。
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河南協同上下游打造“幸福河”,不是“就河南而言黃河”,而是“跳出河南看黃河”,切實擔負起在全流域樹立標桿的責任,把自身發展放在更高層面、更大格局去思考謀劃,放在高質量服務黃河流域,乃至國家發展大局中去權衡考量。
答好國家提出的重大發展命題,需要省直廳局、地方政府、企業界的共同謀劃和努力,使之在河南盡快從一個經濟地理概念成為經濟地理現象。“我們要切實擔負起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以大規劃、大平臺、大項目不斷提升保護和發展水平。”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雄說。
抓謀劃。結合河南在全流域的地理位置、特色優勢、發展基礎,用全局的觀念、發展的理念、長遠的眼光,科學謀劃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搭平臺。注重“治”與“建”,建好黃河生態保護示范區;統籌“節”與“控”,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把握“魂”與“源”,打造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鄭汴洛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強化“龍頭”帶動和“底盤”支撐,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強縣域經濟。
樹示范。組織沿黃生態廊道示范工程集中開工暨全省春季義務植樹活動,啟動建設千公頃濕地公園群,確定黃河國家博物館選址和項目建設模式,完成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規劃設計……把事情先做起來,把標準先立起來。
從一滴水到一條河,從一個零部件到一個工廠,從一座城市到整個河南沿黃地區,如何擰成一股繩,考驗著人們的智慧。省發展改革委著眼長遠謀勢蓄勢,激活保護和發展黃河的潛力,努力在“幸福河”里提供“河南樣板”。
——突出生態保護治理,樹立“標桿”。統籌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治理,科學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建設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閑觀光、高效農業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廊道,以黃河流域保護治理帶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為大江大河保護治理提供示范。
——突出動力系統構建,做強“引擎”。按照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副中心城市的建設部署,以黃河干流為紐帶串聯沿黃中心城市,深度推進鄭汴同城,夯實縣域基石,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布局優化,構筑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
——突出支撐體系完善,挺立“脊梁”。發揮河南產業基礎、區位交通、開放通道等優勢,以產業創新轉型夯實發展根基,以全面開放拓展發展空間,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補足發展短板,以沿黃地區發展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
——突出保護傳承弘揚,扮靚“名片”。以更大力度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鄭汴洛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全面展示以黃河為紐帶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以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中原文化繁榮興盛。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