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持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 劉雅鳴
本期嘉賓:全國人大代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李濤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杜娟
●上下游企業都運轉起來,鏈條才能活起來,企業復工復產才有質量。
●基礎研究往往最難,需要久久為功的鉆研,需要科學家坐得住“冷板凳”。
●“中國制造”已經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創新,是為了更有尊嚴地活著并且活得好。
●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穩定和提升,不妨大膽設立“鏈長”,嘗試“鏈長制”。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倳浺暡旌幽蠒r,在中鐵裝備、鄭煤機等企業頻頻提及“創新”,鼓勵實體經濟靠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引發廣泛關注。我省如何以創新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更多增長點、培育更多增長極?本期《總編有約》特邀全國人大代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濤和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杜娟,共同交流探討。
復工復產不是單個企業的事情
主持人:制造業化危為機,加速發展,創新是一股硬核力量。請問李濤代表,疫情防控期間,河南工業企業如何以創新這個“火車頭”引領復工復產,實現“破繭”突圍?
李濤:制造業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第一大產業,也是穩就業的主陣地。在這次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制造業還承擔著防疫物資生產和穩經濟、穩就業的重任。河南與中央保持一致,兩場硬仗同時打,制造業的先行復工復產至關重要。目前,河南制造企業已經基本實現整體復工復產,像中鐵裝備等中央企業、鄭煤機等省屬國企充分發揮排頭兵的示范作用,不僅努力把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還保證生產經營穩定運行。
疫情是塊“檢驗石”,我們深化了對產業集群“葡萄串效應”的認識,也就是說,環環相扣、前后銜接。確保有序復工復產,不是單個企業的事情,只有上下游企業都運轉起來,鏈條才能活起來,企業復工復產才有質量。
主持人:中鐵裝備是“國貨盾構”的領軍企業,對于“鏈式協同”復工復產,王杜娟代表有著怎樣的體會?
王杜娟:“設計在河南、采購在全球、制造在中國”,中鐵裝備盾構機產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秘訣正是在于“河南—全球—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合作。今年大年初十,中鐵裝備開始恢復正常生產,當時只能恢復30%的產能。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產業聚合能力強、輻射作用大的優勢,推動產業鏈上下游800多家企業復工復產,促進全鏈條正常運行。復工至今,已經制造了近20臺盾構機,并且全部驗收合格。
前段時間,中鐵裝備聯合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為民族盾構機裝上了“中國心臟”。這就是我們適應新情況,把“斷鏈”環節迅速補起來的一個好例證。
“搭積木”營造創新生態
主持人:中鐵裝備、鄭煤機、宇通這樣的明星企業有哪些共同之處?請兩位代表談談,河南如何走出更多的制造業龍頭企業?
李濤:一個優秀的企業不是一方面優秀,而是方方面面都優秀。有句名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在企業身上同樣合適。能夠成為中鐵裝備、鄭煤機、宇通這樣的明星企業,創新方面一定是走在同行業前列的,而且無論是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還是行業創新,都沒有“偏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其中具體談到,“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這是一個實打實的舉措,明確了分類創新的問題。基礎創新在高校,應用創新在企業。一直以來,我們的基礎創新都比較薄弱,事實上基礎研究往往是最難的,需要久久為功的鉆研,需要科學家坐得住“冷板凳”。
王杜娟:河南如何走出更多的制造業龍頭企業?我希望提升全民的創新能力?;A創新弱、應用創新強,其實是制造業多年“跟跑”過程中形成的局面。但時至今日,“中國制造”已經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創新是為了更有尊嚴地活著并且活得好。想活得好,就必須重視基礎創新,這是應用創新的“根基”;想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必須讓創新回歸到科學的本源,將創新的境界從“產學研合作”提升到“造福全人類”的高度。例如,中鐵裝備與高校合作,在力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并不只是用在產品上,更多的是要給全行業提供新的科研方向。
基礎創新是“根基”。這里,我想提一個關于基礎教育的建議,植樹育人“多一點好奇心,少一點功利心”,希望孩子們未來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擇業,只有一個人發自內心喜歡一個行業,他才會迸發出創新力;只有我們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創新力才能提升上來。
主持人:河南的工業規模居全國第五位,我們的工業規模和創新水平之間是否存在差距?
李濤: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業創新按階段可以分為低端、中端、高端,在每個階段里做到最好,就積累了繼續“上臺階”的力量。
過去講創新,往往是隨機發生的個人行為,現在的科技創新則表現出一種系統性,工信、科技、教育等部門正在努力營造創新的環境,抽出政府政策這塊“長板”,去補齊社會創新這塊“短板”,“搭積木式”營造創新生態,從體制機制上解決本源問題。
產業鏈復蘇需要有個“鏈長”
主持人:我們對河長、湖長、林長已經很熟悉了,科技創新貫穿企業“三鏈”,是否也需要有“鏈長”來管理?
李濤:這點大家不謀而合,代表們審議討論時,同樣談到“鏈長制”這個建議。
一輛汽車的生產需要零部件、整車等企業的密切配合,一件服裝的背后有紗線、面料、商標等多個鏈條,缺一不可。無論是企業生產運行,還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穩定和提升。一家企業能否復工復產,復產之后能否達產,不僅取決于自身實際,更受制于上下游產業鏈的咬合。
“鏈長”可以主動發揮政府積極作用,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困難,精準幫扶產業鏈協同發展,是一個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配合和協調的關鍵人物。眼下,全省各地正在抓產業鏈復蘇,作為一項制度創新,此時推出“鏈長制”,恰逢其時。
河南有食品和裝備制造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還有汽車、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集群。實行“鏈長制”后,把產業鏈進行細分,把責任落實到人,由此掛扣起供應鏈、信息鏈、采購鏈、服務鏈、人才鏈、資金鏈等多個鏈條,圍繞龍頭企業吸引更多的“鏈條”上下游企業入駐?!版滈L制”會引導政府部門的管理思路從零散點狀向系統鏈狀轉變,這將是放眼于產業鏈長遠健康發展的一次大膽嘗試。
王杜娟:“鏈長制”的做法,更加重視產業的上下游配套,這個可能是跟過去不同的一點。拿中鐵裝備來說,我們所有產業鏈條其實就是一個上下游產業之間的相互配套,配套做好了,大家就可以更加充分地發展。(文字整理 柯楊 欒姍)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