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繼2017年說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落戶寶豐,實現河南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零的突破之后,又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落戶我省。 6月8日,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復同意河南省洛陽市設立“河洛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至此,全國共有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我省占了倆。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設立的特定區域。2011年6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當地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制定專項保護規劃,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
今年4月,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專家學者通過實地查看、查閱資料、聽取匯報、集中座談等形式,對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進行深入考察,并按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號)相關條件進行申報。文化和旅游部經初審、考察評估和專家評審等程序,最終批復同意洛陽市設立“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洛河交匯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總和,初始于史前,形成于夏商,成熟于周,鼎盛于漢魏唐宋,綿延至元明清,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河南省洛陽市行政區域為社會環境依托,以洛、伊、瀍、澗等河流及洛陽盆地一帶平原、丘陵、山地復合地貌為自然環境依托,核心保護區為洛陽市城區及孟津縣、新安縣、洛寧縣、偃師市;次核心保護區為洛陽市其他縣市。據介紹,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內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項、省級62項、市級145項,縣級73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名,省級59名,市級139名,縣級399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基地1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基地2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個,河南省非遺示范展示館、傳習所8個。
“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自2011年被原河南省文化廳批準設立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洛陽市秉承“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探索出了整體保護的“洛陽模式”:
——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和諧共生。洛陽優越的地理環境特點為非遺相關人文自然生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該市提出“四河同治、三渠聯動”理念,澗河生態廊道建設、濕地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小浪底庫區生態保護治理初現成效。
——同步謀劃城市規劃和文化建設。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洛陽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和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建設,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共同謀劃、共同推進。
——依托重點項目,發揮引領作用。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脈和源頭。為突出河洛特色,展現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正在興建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該項目是省市兩級重點項目,總建筑面積近13萬平方米,總投資14.4億元,項目于2020年4月開工。包含非遺展示館、非遺書城、非遺交流中心、非遺古街。
——謀劃重點區域,統籌總體布局。對各區域的資源挖掘、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區和產業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遺址保護相結合,共同構成當代生態系統。
據悉,下一步,按照有關要求,在開展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的同時,推動出臺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落實各項保護措施。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