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的“許昌探索”
-
如今,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基礎設施優先、產業集聚優先、群眾利益優先” 緊緊地把示范區與主城區融為一體。一座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的魅力新城已初具規模。 記者 喬利峰 攝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006/18/a2e0a079-044e-4045-8f3a-552c6c5784c50783c6b7-0261-4edd-bec5-ead5a0470398.jpg 如今,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基礎設施優先、產業集聚優先、群眾利益優先” 緊緊地把示范區與主城區融為一體。一座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的魅力新城已初具規模。 記者 喬利峰 攝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006/18/a2e0a079-044e-4045-8f3a-552c6c5784c50783c6b7-0261-4edd-bec5-ead5a0470398.jpg
記者 楊偉峰
長葛市依托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在確權頒證、價值評估、風險緩釋機制等方面進行嘗試,有力支持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鄢陵縣制定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管理辦法》等區域入市配套文件,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基準地價及城鎮標定地價的財政評審工作已完成;
禹州市重點發展生態農業、中藥材、鈞瓷文化和鄉村旅游四大產業,以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
全域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正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許昌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廣闊空間。我市把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大發展工程來抓,圍繞承擔的“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體制機制”五大領域的試點任務,找準突破口、抓牢發力點,主動擔當作為、強化改革創新,致力探索具有許昌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用好“關鍵一招” 盤活“地錢”資源
“真沒想到承包的土地還能抵押貸款,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5月27日,鄢陵縣彭店鎮李家村農民李保衛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成功從鄭銀村鎮銀行辦理貸款30萬元用于收購小麥。
圍繞“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兩項試點任務,我市堅持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這一核心思路,用好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一招”,著力破解城鄉發展過程中的土地、資金等難題。
在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方面,我市對全市集體建設用地進行了深入調查,積極開展入庫項目篩選工作,并確定建安區、鄢陵縣為全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先行先試單位,編制完成了50個試點地區的村莊規劃。目前,鄢陵縣已啟動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編制工作,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基準地價及城鎮標定地價的財政評審工作已完成,建安區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項目正在評審,兩地均制定了區域入市配套文件。此外,我市還研發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系統,與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部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系統交匯,承接入市出讓工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在研究制定《許昌市集體經營性建設入市管理辦法》。
在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改革探索上,我市已分別在2012年和2017年完成全市集體林權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5年,長葛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的試點縣市之一,通過創新頒發農村土地流轉使用權證、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等配套措施,探索出了“承包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風險補償基金”的貸款模式,承包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綜合融資成本降至8%,有力支持了土地流轉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推動“人技”入鄉 “搭臺”協同發展
“跟著博士學種田,瓜兒甜來心也甜。”6月14日,在長葛市鼎諾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業基地精心打理“金中黃”香瓜的農民馬寶珍開心地說。
該合作社理事長朱偉嶺告訴記者,他們主要從事農作物種子科研、試驗服務和繁種工作,成員中的專業技術人員80%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合作社成立以來,培育了大量新型職業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我們還承擔了新品種科研展示平臺建設,很多優秀的糧食、瓜果、蔬菜品種通過比較進入了生產環節,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朱偉嶺說。
帶動更多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就業,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長葛市種業基地的運營模式,正是我市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的生動實踐。
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推動技術、人才下鄉,我市建立了市級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許昌科技大市場,依托其中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平臺,篩選適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成果、新技術、新產品,整合加工成農業科技成果庫,促進農村技術轉移轉化;同時,大力實施“許昌英才計劃”,加大鄉村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目前,全市共有科技特派員73人、科技特派員服務隊4個,2019年累計開展技術培訓100余場,培訓農民8000多人次。
加強農村吸納生產要素的載體建設,建立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促使城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平等交換。我市大力推進特色小鎮、現代產業園、美麗鄉村等發展載體建設,持續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夯實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基礎。全市共培育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10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家,市級以上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6個,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5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個。
做大民生“蛋糕” 共享均等服務
“要深刻領會總書記‘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遠眼光謀劃教育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提供強大支撐。”在2019年全市教育大會上,市委書記胡五岳的話擲地有聲。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做大民生“蛋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整體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斷提升,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正逐步建立健全。
在教育領域,我市大力推動集團化辦學,組建城區教育集團50個、鄉鎮中小學教育集團119個,覆蓋學校542個,帶動了全市新建學校和薄弱學校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農村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鄉鎮標準化寄宿制中心小學覆蓋率達到18%,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初中覆蓋率達到70%,鄢陵縣被評為“國家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在醫療衛生領域,我市從2017年開始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先后組建城市醫療集團1個、專科聯盟3個、城鄉跨區結合醫聯體1個,襄城縣獲批全國首批“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市域范圍內1個市級三級公立醫院、6個縣級醫院和100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間,實現了遠程會診、遠程病理、遠程心電、應急指揮和雙向轉診,極大方便了群眾看病就醫。此外,我市扎實開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積極推動醫養結合發展新模式,鄢陵縣獲批全國“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試點”。2019年年底,全市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均實現100%覆蓋,農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42%。
此外,我市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共投入資金61億元,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體系,全市文化服務供給更加豐富,鄢陵縣獲批“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創建工作和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試點縣”。
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是機遇,更是責任;是促進地方發展的強引擎,更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實驗田。跨向城鄉融合發展新夢想的許昌,將持續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積極探索針對性、原創性、差異化的改革路徑和方式,為全省乃至全國城鄉融合發展提供鮮活的“許昌經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