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月5日-6月5日,河南省全省平均降水量5.5毫米,加之大范圍、持續性的高溫天氣,全省土壤失墑嚴重,各地都在忙著抗旱搶種保苗。日前,記者來到許昌市建安區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只見田塊成方、道路相連、溝渠相通、樹木成林的示范區內寥寥幾人在忙著澆地,水卡輕輕一刷,地里的噴灌設施就開始作業。正在田間忙碌的建安區陳曹鄉子榮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萬子榮說:“今年降水比較少,幸好灌漿期及時澆上了水,小麥才能實現豐收。”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河南省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具體行動。“十二五”以來,河南省累計投入960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6320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89億斤,到“十三五”末,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面積將達到7177萬畝。2018年和2019年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連續兩年獲得國務院激勵獎勵。
穩產:小麥畝產連續多年超千斤
建安區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內,目至所及,一馬平川,剛收獲過小麥的田地里,玉米伸展著嫩葉。提及收獲的小麥,萬子榮說:“今年小麥畝產在1100斤左右。前期依靠政府購買的飛防服務控制住了小麥條銹病,后期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灌溉及時,沒讓旱情影響小麥灌漿。”
萬子榮作為當地的種糧大戶,在流轉了2000多畝耕地的同時還托管了2萬多畝耕地,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有著深刻的感受。“高標準農田建成前小麥畝產在800斤左右,建成后產量噌噌往上漲,先是突破了1000斤,現在普遍在1100斤-1200斤。”萬子榮感慨。
建安區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面積26.8萬畝,2014年開始實施,2016年完成建設。示范區建成后極大改善了建安區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形成了目前的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格局。示范區通過推廣優良品種、應用先進技術、完善農業服務組織,有效提高了糧食穩產增產能力。2019年,園區內小麥平均畝產538公斤,比許昌市全市平均畝產高出61公斤。
“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實現旱澇保收,平均每畝增產150斤以上。”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黃幸福介紹。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夯實糧食生產“根基”,到2025年,河南省將建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300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
高產:糧食生產充滿“科技范兒”
新鄉市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通郭村高標準農田內,“豐德存麥20號”千畝豐產方進行了實打驗收,實測平均畝產為855.2公斤,刷新了全國冬小麥單產記錄;周口市商水縣全力打造的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內,種糧大戶邱守先的2100畝小麥大獲豐收,實測畝產超過1300斤;安陽市滑縣50萬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畝產超過1300斤。
小麥畝產1300斤頻現、冬小麥單產甚至超1700斤,不僅得益于良種良法的推廣應用,更離不開高標準農田內植保無人機、機械化耕種、智能化灌溉設施等現代農業科技的助力。
商水縣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配套了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監測、智能灌溉、農用無人機等高科技設備,通過智能物聯網控制中心將所有農業設施聯系起來,提供數據監測、信息發布、田間管理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服務。農民足不出戶,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完成生產。
5月初,受高溫影響,麥田出現旱情,邱守先利用智能物聯網逐塊排查干旱地塊,坐在家里用手機操作幾下,一天就澆完了2100畝小麥。“過去都是雇人澆地,一人一天最多澆10畝,每人每天的人工費都得七八十元。現在好了,我動動手指頭就能一天澆完所有地。”說起自動化灌溉系統,邱守先贊嘆。
“現代農業科技和大數據在農田里碰撞,糧食生產更有‘科技范兒’,農民種地更輕松,代表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商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祁勇深有感觸。
保障糧食安全不僅在于提高產出能力,而且在于提升耕地地力。河南省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還重點落實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復和科技示范五類措施,扎實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使得耕地地力持續提升,2019年底河南省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4128,比“十二五”末提升了0.4197個等級,為全省糧食穩產增效提供了基礎保障。
河南省糧食產量連續13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近三年更是連續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據相關部門預估,今年糧食產量依然在1300億斤以上。“緊抓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放松,就抓住了糧食生產的關鍵。”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認為,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業生產設施條件不斷改善,抗逆減災和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河南省糧食生產在現有基礎上穩產高產,把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越扛越穩、越扛越牢。
增收:“金扁擔”越挑越穩當
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了哪些變化?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土地逐漸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生產向機械化集中,管理向專業化集中,經營向市場化集中,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
事實正是如此,一大批新農人、新農企走進農村、走進田地,成為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耕耘著糧安天下的希望。截至目前,河南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達28萬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8萬家。據建安區陳曹鄉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當地80%耕地都已經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還增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的收入。據悉,商水縣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糧食畝產提高230斤,全年增產2.2億斤,帶動農民增收2.3億元,戶均增收850元。
走進漯河市臨潁縣三家店鎮邊劉村高標準化智慧辣椒種植基地,只見一根根白柱子矗立在田間。基地負責人、河南益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諾飛介紹:“這些白柱子是水肥傳感器,土壤缺不缺水、少不少肥,我不用到地里、看下手機就知道了。”
益民公司今年在臨潁縣托管了5532畝耕地,全部實行“小麥-辣椒”套種的模式,通過智慧農業的助力,套種小麥實現了畝產900斤-1100斤,遠高于一般耕地的畝產800斤。問及差距這么大的原因,王諾飛解釋:“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套種的小麥通風性好、麥穗大,二是移栽辣椒時使用的滴灌和底肥給小麥補充了水分和養料,小麥后期營養足。”
在這片智慧農業的高標準農田里,智能灌溉系統、病蟲害監測器、巡航無人機、植保無人機、田間氣象站、墑情監測站等“硬核裝備”令人贊嘆,通過大數據中心提供數據監測、指標分析、指令下達、田間管理等服務。“現在種地靠科技靠數據,通過手機終端可以實現遠程控制溫度、濕度,精準開展水肥管理,一個人一天能輕松管好五六百畝。”王諾飛邊說邊拿出手機展示,打開App,可以看到地里所有的自動噴灌閥門列表,一個閥門控制著90根滴灌袋,可以澆8畝地,哪里墑情差打開哪里的閥門就行了。
通過發展智慧農業,臨潁縣近7000畝高標準農田節省化肥30%、節水50%、減少農藥70%,畝均效益提升15%以上。同時,智能化管理把很多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在其他地方實現就業獲得工資性收入。
邊劉村村民李玉玲就是其中的一員。她家的10畝辣椒地全部托管給了益民公司,“種辣椒比較精細,以前一畝地不算人工至少投入1000元,現在每畝地以550元的價格托管給益民公司,澆水施肥打藥全由公司負責,辣椒收獲了公司還負責收購,價格比市場價高5%。”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她,還在基地里務工,每月有2000元收入。
今年,河南省將在完成2019年度結轉的59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基礎上,新建660萬畝高標準農田,總投資將超過190億元,并要求12個省轄市在國家投入1500元/畝的基礎上追加財政投入,按照不低于3000元/畝的標準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把真金白銀投入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也讓農民的“金扁擔”越挑越穩當。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