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華社記者李鵬、韓朝陽
作為傳統農區的豫東南正加速崛起輕工產業帶。
盡管受疫情影響,傳統農業大縣西華招商引資的步伐并未停滯。2月17日,河南春節后首趟務工高鐵專列由西華縣開往長三角,來自7個鄉鎮的600名農民工乘坐專列赴杭州參加周口耕德電子有限公司的員工技能培訓。該公司是西華縣2019年年底引進的企業,疫情并未打消其開工投產的決心。
時隔數月,7批赴杭州進行技能培訓的2350名工人已返回過半,加上本地直接進廠務工的人員,位于西華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周口耕德電子有限公司用工超過2800人。廠房周邊原本閑置的近百間門面房也被租賃一空,小吃店、理發店等讓廠區周邊升騰起濃濃煙火氣。
近百萬人口的西華縣一直是勞務輸出大縣,高峰時期外出務工人員約38萬。西華縣人社局就業辦主任李建設說:“我在人社部門工作25年,原來主要往外送人,現在邊送邊招,未來可能主要往縣內招人。”
原來,隨著沿海產業轉移速度加快,加之返鄉創業潮興起,一批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企業在西華縣落地。西華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食品加工、電子制造等引進企業,2015年至2019年,新增就業崗位1.35萬個。“就業崗位增加的速度仍在加快,還有‘大塊頭’企業將要引入,僅周口耕德電子有限公司全部投產就要用工1.5萬人。”西華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科副科長馬華民說。
同樣位于豫東平原農區的鹿邑縣也欣喜于返鄉創業潮帶來的巨變。20世紀80年代起,該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多外出從事尾毛加工和化妝刷加工行業。近5年來,鹿邑縣持續實施“鳳還巢”工程,先后培育出135家化妝刷廠,并衍生約1000家相關的個體戶,帶動6.6萬人就業。
54歲的鹿邑縣億鑫源化妝用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紹鋒,曾在深圳做了13年尾毛加工生意,主要為外企供應原材料。4年前,鑒于家鄉勞動力充足、土地成本低以及可享受優惠政策,謝紹鋒返鄉創辦化妝刷加工廠,2019年產值已達4000萬元。如今,謝紹鋒不僅做貼牌代工,而且正打造自主品牌,開拓海內外市場。
在鹿邑縣副縣長王曉征看來,鹿邑縣地處內陸,過去只能“借水養魚”,鼓勵勞務輸出。現在順應產業轉移大勢和返鄉創業潮流,鹿邑縣立足資源稟賦,選準主導產業,開始“挖塘養魚”,傳統農業大縣變身為“化妝刷之鄉”。
作為河南與長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帶對接的地理前沿,借助本地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優勢,豫東南周口、商丘、信陽等市正加速形成輕工產業帶,虞城的量具制造、睢縣的制鞋、淮濱的紡織服裝、鄲城的傘業……一張張工業名片在豫東南傳統農區越做越大、越叫越響。(完)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