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返鄉創業大學生吳霞 段晉哲 攝
2016年,“90后”夫妻吳霞、王恒軍二人做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放棄在上海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種香菇。“許多人都不理解我們的做法。” 在朋友們眼中,兩個人非農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回家種香菇,總不是件靠譜的事;在鄉親們看來,他們倆從小到大沒干過一天農活就想創業,太天真了。
新建的現代化香菇養殖大棚 段晉哲 攝
從不被認可到年入百萬,小夫妻拉起一座“蘑菇鄉”
吳霞在上海一家大企業工作,年薪20萬。但是為了幫助鄉親們富起來,夫妻二人辭去高薪工作,開始尋找能帶動就業的項目。
2016年,吳霞、王恒軍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彭店鄉成立恒勝食用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最初他們只是搭建5個香菇大棚,隨后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申請了產業扶貧基地,建起了廠房,搭建了22個香菇種植大棚。僅2018年就帶動周邊的農村留守婦女近30人就業,其中有8戶貧困戶。2019年,香菇產量達50萬斤,年銷售額200萬元,純利潤近90萬元。
菌棒內剛剛長出來的香菇 段晉哲 攝
以吳霞、王恒軍夫婦創辦恒勝食用菌合作社為起點,2017年,彭店鄉作出打造“蘑菇之鄉”的決定,陸續發展成立兩個香菇合作社。2019年,彭店香菇在息縣首屆農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為“息縣十寶”之一,至此在全縣叫響了“彭店香菇”品牌。
吳霞利用網絡直播推銷香菇 段晉哲 攝
建起香菇棚,撐起村民脫貧路
貧困戶鄭仁紅的老伴不在了,兒子又常年外出打工,留下一個孫子一個孫女需要照料,僅僅靠種地換取的微薄收入根本無以為繼。
正在鄭仁紅一籌莫展之際,吳霞夫妻的香菇種植基地幫助她渡過了難關。如今鄭仁紅在種植基地打工, 一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既能照顧孩子,又保證了生活。
彭店村的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 段晉哲 攝
大棚內整齊排列著菌棒 段晉哲 攝
建起香菇棚,撐起脫貧路。彭店鄉現如今是遠近聞名的蘑菇之鄉,在這里,各村都在種植蘑菇,這里的香菇種類多樣、口味鮮美。14個行政村發展了100多貧困戶種植香菇,將近500貧困戶解決了就業問題,接下來彭店鄉還將在基地周邊建設一個大型的交易市場來售賣香菇產品,另外還規劃香菇醬生產廠來拉長香菇生產鏈。香菇產業的發展讓彭店鄉走出一條扶貧新路,建設“蘑菇之鄉"成為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原載于2020年7月27日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