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持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 劉雅鳴
嘉 賓:新鄉市委書記張國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長吳健
●新鄉企業到一線城市乃至國外,離岸建立研發平臺,只要為我所用,我們一樣給予獎勵支持。
●科技型企業一定要積極融入社會發展,不能僅僅盯著“皇冠上的明珠”,還要考慮經濟社會對我們的需要。
●保市場主體,抓住了“六保”“六穩”的核心。關鍵在于營造最優的營商環境,把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核心提示:
把企業主體當服務主體
劉雅鳴:“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和地面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凝聚著二十二所科研人員的貢獻和努力。今天我們選在二十二所談創新,有著特殊的含義。請問新鄉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哪些獨具特色的做法、探索和突破?
張國偉:新鄉2016年被國務院批復建設“鄭洛新自主創新示范區”,我們抓住這個機遇,突出“六抓”——首先抓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特別是體制機制改革,實行“三制”:全員聘用制,績效考核制,薪酬激勵制。圍繞怎樣調動科研院所特別是科技人員積極性,我們又出臺了“新八條”,充分激發創新活力。第二抓載體,形成創新合力。通過舉辦“高博會”,建立研發平臺、研發中心,成立創新聯盟等。第三抓主體,增加創新動力。出臺激勵政策,調動各個企業積極性。有些高端人才可能引進不到新鄉,新鄉企業到一線城市乃至國外,離岸建立研發平臺,只要為我所用,我們一樣給予獎勵支持。第四抓產業,提高三鏈融合力。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延長產業鏈,同時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配套金融鏈。三鏈融合,迅速加快創新步伐。第五抓生態環境,提高人才吸引力。出臺“牧野英才”“牧野工匠”“牧野人才”等三個計劃,建設人才公寓,適當安置家屬,讓人才安心創業,安居樂業。第六抓轉化,盡快形成生產力。從實驗室到產業化,成果轉化抓不好,就形不成生產力,就不可能推動高質量發展。
吳健:我感受非常深。去年我們所有4項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也就是國際一流成果。國際一流成果需要國際一流人才來造就,地方政府留住人才、鼓勵人才創新的政策,會起到很好效果。新鄉市給我們所建設了1000多套人才公寓,幫我們穩住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我認為,科技型企業一定要積極融入社會發展,不能僅僅盯著“皇冠上的明珠”,還要考慮經濟社會對我們的需要。在河南省支持下,我們取得了物聯網模組技術突破,既實現了自身做大做強,也反哺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創新招商要有“絕招”
劉雅鳴:新鄉在招商引資,特別是招攬大項目上,有哪些獨到的探索?
張國偉:傳統的大兵團式招商,已經不適應當前形勢發展需要了。我們探索出“三家、三聯動”模式,“領導+企業家”,帶著企業家實現點對點、一對一招商;“領導+科學家”,帶著科學家實現專業化招商。“領導+金融家”,帶著金融家實現有效招商,效果十分顯著。
吳健:這種招商創新不光是招商,還包含了招智。有這樣一個成功案例,新鄉布局信創產業過程中,除了謀劃鯤鵬生態產業,還把太極集團、廣安集團、海康威視等領頭企業招進來。我作為科研人員參與招商,不僅有利于達成合作,自身也開闊了視野。
真正讓市場主體“有感”
劉雅鳴: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新鄉在幫助企業紓困、走出危機開創新局等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張國偉:保市場主體,抓住了“六保”“六穩”的核心。關鍵就在于營造最優的營商環境,把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新鄉提出了“四個時刻想著”,即時刻想著企業是財富的創造者,時刻想著我們的工資是納稅人給的,時刻想著企業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時刻想著我們每個人都是營商環境;“六個明顯有感”,即態度要好一點,讓市場主體有明顯的溫暖感;審批事項要快一點,讓市場主體有明顯的效率感;在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上要盡量多一點,讓企業有明顯的獲得感;在收取各種費用上盡量少一點,讓企業有明顯的減負感;對市場主體的督導檢查少一點,讓企業有輕松感;最后讓企業產生回報感,主動回報社會。
吳健:我們所在新鄉的發展,就能很好地說明新鄉對營商環境的重視。我們的天博物聯網研究院,一個月內實現所有手續辦完,切實感受到“保姆式服務”的溫暖。
爭當數字經濟“弄潮人”
劉雅鳴:在促進創新方面,新鄉未來有哪些舉措或者考慮?
張國偉:能不能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可能是下一步地方能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我們形成了“1+1+N+ M” 的模式。第一個“1”就是抓住信創產業的發展,第二個“1”就是成立基金支持數字經濟發展,“N”就是和現代信息產業各方面的領軍企業合作,在新鄉成立子公司,這些子公司下一步可能還要發展更多的公司,那就是“M”。把產業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抓好了,新鄉就能夠搶占下一步數字經濟制高點。
總編輯點評:在新鄉走訪、調研過程中,我們切實觸摸到創新給這座豫北古城帶來的強勁脈動。用管理和服務創新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新鄉這個“創新之鄉”,其實是座“常新之城”。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既是“保”和“穩”的豐厚土壤,也是“進”和“蓄”的不竭動力。新鄉依托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注重用好改革杠桿,撬動創新活力,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也在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創新是河南發展的突出短板。下定決心、奮起直追,敢于擔當、迎難而上,這就是從“創新”到“常新”的秘訣。
(文字整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虎成、柯楊)
編輯:魏蔚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