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付永剛 攝
人民網寶豐8月26日電(張毅力、智泓)走進寶豐縣城關鎮蘭香苑小區,別致清雅的院墻整齊劃一,盆景綠化隨處可見,墻上張貼的“文明之星”都是身邊典型,道路不但重新提質改造,而且還實行了雨污分流。
居民李金聚提起小區的變化,他贊不絕口,連聲說:“小區中啊,怪好!”
李金聚說,他是小區的老居民。以前小區環境臟亂差,屬于“三無”小區,小區沒有物業公司進駐,衛生沒有專人打掃,都是每棟樓居民自己組織找人打掃衛生,每家每月交7元的衛生費。現在每家每月也是交7元的衛生費,但有公司入駐了,衛生有專人定時打掃了,雨天也沒有了污水倒灌了。改造前,他以不到20萬元的價格出售自家100多平米的房屋,無人無津。可小區改造后,就在前幾天,他的鄰居和他的面積差不多,房屋賣了30多萬元,比改造前多賣了10多萬元;現在找他買房的電話也接連不斷,但他自己卻不賣了,要“養老,自己住”。
蘭香苑小區又稱龍興路12院,屬于大寺社區,原為城關鎮大寺村面粉廠。1998年由大寺居委會建設成家屬院。小區共有住宅樓3棟,住戶45家,人口180余人,黨員15人。2019年2月,在城關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大寺社區組織成立了小區黨支部和黨群議事會。小區改造工作在全體住戶的共同參與下,經過35天緊張施工,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造包括違建拆除、雨污管網鋪設、地面鋪油、線路規整、立面整飾、院落綠化、規范停車、墻體文化元素植入等內容。
小區改造的主要特點是在改造中把寶豐千年古縣明清風格的城市文化,通過仿古屋檐和仿古外墻漆展現了出來,同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講文明樹新風等內容融入了小區中。小區內,畫師精心設計,通過畫筆把居民喜聞樂見的動物展現在小區墻壁上,增加了小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小區的品位,得到了小區居民的一致稱贊,成為了寶豐縣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張名片和網紅打卡地。
去年以來,寶豐縣針對城鎮56個不同類型的老舊小區,因區制宜,有效動員,科學實施,探索出了“一建四改五提升”老舊小區改造辦法:通過建立一個議事機構,按照“123工作法”(一征兩議三公開)開展工作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小區自己管”的長效機制;通過“四改”,即改燃氣、改排污、改立面、改線路,明確小區改造主要項目;采用“五提升”方式,全面提升小區的管理水平、人居環境、外在顏值、文化內涵和居民幸福指數。
“我們采取了黨建引領、政府引導、群眾主體參與的方式,對老舊小區改造。如今,居民切實感受到了改造后居住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極大激發了群眾建設美麗家園的積極性。老舊小區改造實現了從‘要我改’向‘我要改’的轉變,徹底解決了老舊小區長期無人管的狀況。”寶豐縣委書記許紅兵說。
付永剛 攝
付永剛 攝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