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秋十月,又將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祖國母親將迎來她七十歲的生日,七十載,中華兒女披荊斬棘,七十年,中華大地繁花似錦。回首往昔,我感慨萬千,心中似有無數話語想要對偉大祖國傾訴,就像是孩子對他眷戀的母親訴說綿綿深情。
說起這些年來國家的變化,時光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十多年前,我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童年的記憶歷歷在目,我時常會想起那時滿臉皺紋的奶奶瞇著眼睛常對我說:“你們啊,吃穿不愁,真是掉到福窩兒里了!”那時對老人的話不以為然,總覺得奶奶太嘮叨,現在想來,那何嘗不是她對生活的切身體會啊!奶奶經歷過戰亂,動蕩、饑餓,親眼看到日本鬼子燒殺搶掠的卑劣行徑,和爺爺養育了九個子女,可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眼睜睜看著一兒一女病死、餓死。這些我們只有在老電影里才能看到的故事,她都一一經歷了。后來,新中國成立了,日子也慢慢好了起來,炒菜有了油,飯桌上有了白面饃饃,那時印象中的奶奶總是笑得合不攏嘴,念叨著新中國好、毛主席好。作為一個80后,我親歷并見證了祖國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分享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而奶奶早已帶著她對生活的無限眷戀長眠了。她不知道今時今日,中華民族繁榮至此,中華兒女早已不再滿足于“吃穿不愁”“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老百姓對日子有了更高的期待,而這些期待也在一件件地變為現實。
回首七十年,偉大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一躍成為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民也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新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朝著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奮勇前進。要說變化, 最首當其沖的就是我國科技的發展,現如今,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享譽海內外,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如今,在世界橋梁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梁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中國橋梁建設者不僅為祖國的經濟建設貢獻著力量,同時也走出國門,為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帶來生活的便利。一座座中國橋縱橫田野阡陌,連接的是中國和全世界,也打通了中國人民通往更加幸福的通道。
值得一提的還有我們的“中國車”,2017年6月,“復興號”下線,這是中國第一列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涉及的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了84%,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高鐵是中國另一張靚麗的名片”,高顏值、高速度的中國產動車組已為我們拿下了多國訂單,我們敢于和德國、日本這些傳統高速列車生產強國一決高下。
同樣讓人驕傲的還有“中國港”,隨著中國貿易量的持續增長,要求港口的吞吐速度大幅提高。2018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運營。洋山港與傳統的人工裝卸碼頭不同,偌大的港口看起來空無一人,集裝箱的裝卸、轉運只需幾名工人操作智能設備便可完成。除了上海港,全球吞吐量前十的超級大港,中國已包攬七席,一座座中國人參與建成的港口巨輪正在搬運整個世界,也在托舉著中國夢一步步地變為現實。
這些偉大的工程中蘊含著關系我國能否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科技命脈。但最為我們老百姓津津樂道的還是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越來越有滋味兒了。我們的黨無論發展到哪一步,最關心的還是老百姓的民生問題。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教育、醫療、養老,無不透露著黨對人民的關懷。現如今,我們的網絡發達了,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任何想要的商品,從生活用品到就醫保險,輕輕敲擊鼠標便可一鍵購買。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幸福感也得到進一步提升。而這些都得益于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網購、支付寶、高鐵、共享單車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每一個新的事物都正在改變著全中國、甚至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網絡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我們的教育,尤其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高校教師,我經歷了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輝煌時期,高等教育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為我省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和財政投入的增加,高校的環境和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還記得本世紀初我上大學時,擁擠的八人間是各高校住宿的標配,我們習慣了沒有浴室、夏天沒有空調,冬天凍得直打哆嗦的大學生活。再看看現如今,擁擠嘈雜的八人間宿舍幾乎消失殆盡,很多大學宿舍都裝上了空調,食堂也已不再單純是為了果腹,從環境到菜品也無不體現著人文氣息和小資情調,中式套餐,西式餐點隨意選擇,講究的是口味和營養搭配,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感受著來自黨和國家的關懷。
除了硬件,我省高校的軟實力也在進一步提升,由于歷史原因,我省的高等教育師資力量一直較為滯后,但隨著近些年國家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我省經濟發展迅速,省內各高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我省高校教師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逐年提高,科研水平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各省內高校爭先搶占人才,優化自身教師隊伍,人才引進機制也更加靈活,逐步建立起了吸引人才,穩定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還有我省的職業教育發展。200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標志著我國的職業教育掀開了新的篇章,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充滿信心。2014年6月,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戰略,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一目標已初見成效。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緊接著,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關注下,我國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職業教育改革初見成效,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具體到學校,我院近幾年先后派出了幾批專業教師團隊前往省內外、尤其是浙江寧波等職業教育發展較好的南方地區、甚至走出國門到德國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有了國家的支持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未來我省的職業教育一定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為我省的經濟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更多技術精湛、素質過硬的專業領域建設人才
我省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局面得益于黨的英明領導,這其中也離不開廣大民主教育人士的貢獻。原許昌民盟老主委、許昌學院教授安楓靈同志退休前堅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深受學生愛戴,是學校德高望重的老教師,退休后本應該在家含飴弄孫、安享晚年,可老人家依然關心許昌民盟事務,牽掛學校發展;許昌電氣職業學院機電工程系教師、民盟盟員王桂琴老師年近退休依然在系里做著繁瑣的系部工作,常常見她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凡是涉及教學工作,她必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認真的態度讓人動容,除此之外,作為許昌市魏都區政協委員,她還積極為社會發展、學校發展建言獻策;許昌電氣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民建成員郭小莉老師年近退休依然活躍在教學一線;許昌電氣職業學院網絡中心的九三學社社員姚曉禹老師在身體狀況欠佳,年幼的孩子、鬢白的老人無人照顧的情況下,為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工作默默付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民主教育人士對我省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七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霎那,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卻有著多少動人的故事啊!這故事有喜悅的、有感動的、有悲傷的。此刻我想到了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偉大的國來之不易,又想到了在建設偉大國家的道路上涌現出的一個個英雄人物和無數普普通通的人,正是靠著他們的辛勤勞作和默默付出,才有了我們強大的國家。無數次,我們的國家身處險境:唐山大地震、非典、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機等等,中華兒女以百折不撓的精神一次次戰勝困難,化險為夷,70載的風風雨雨中華兒女披荊斬棘,風雨兼程,我們克服了一個個難題,跨過了一個個險境,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舉世矚目,老百姓無不感嘆社會主義好!黨的領導好!偉大祖國好! 回顧過去,我們豪情萬丈,展望未來,我們期待滿懷,中國人民必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努力奮斗,廣大民主愛國人士也將一如既往地堅決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各行各業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 黃冠宇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