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中國夢 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南省人民勝利渠。聞其名,筆者已被深深吸引!這是一條怎樣的水渠?何以被冠以“人民勝利”之名?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許多西方國家的水利專家在印度集會時曾斷言“中國黃河無法治理,黃河流域下游及周邊地區若干年后將會變成荒漠”。
黃河下游真的會變成荒漠嗎?
站在今天的歷史緯度回望,可能會覺得這個“斷言”是如此的不合實際,但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及背景下,這個“斷言”是符合黃河發展的歷史規律的!
據統計,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千年中,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據史料記載,“泛濫所至,一片汪洋。遠近村落,半露樹梢屋脊,即漸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灘,人馬不能駐足”。洪水退去后,面積廣大的黃泛區黃沙漫漫、寸草不生,面臨嚴重荒漠化威脅,在背河洼地,因堤防滲漏、地下水位抬升等,土壤鹽堿化十分嚴重,人民生活極為困苦。
“抬頭是邙山,低頭是河灘。大風黃沙刮過來,光想埋住俺。”這是人民勝利渠通水前黃河下游岸邊百姓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黃河下游本已災害頻仍,治理之難難于上青天。在資金、技術、機械等都極為匱乏的年代,防決尚顧之不暇,而今卻要在下游堤防上開口引水,能行嗎?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國際輿論下,1951年3月,經周恩來總理親批,人民勝利渠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新中國水利專家張光斗院士親自參與了渠首閘的設計,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勝利竣工,4月12日舉行了放水典禮。從正式開工建設到開閘放水,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中國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因而,建設者們將其定名“人民勝利渠”,寓意“人民的勝利”。人民勝利渠的成功宣告了新中國黃河治理初戰告捷,在國內和國際上均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河水奔涌潤澤豫北
人民勝利渠建成后,拉開了黃河下游臨黃地區大規模開發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發展引黃灌溉的序幕。據統計,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勝利渠共引水225億立方米,社會經濟效益達247億元。目前,灌區內每公頃土地年均糧食和棉花產量達到14250千克、1125千克,分別為開灌前的10.7倍和5倍,使豫北平原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黃河水還催生了“原陽大米”“延津小麥”等全國知名農業品牌,使灌區群眾把香甜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黃河水送入“苦水區”后,人民群眾無不樂開了花。2014年,人民勝利渠渠首暨嘉應觀還被水利部評定為第十四批國家水利風景區,進一步點亮了豫北大地的美麗容顏。
通水68年來,人民勝利渠灌溉著武陟、獲嘉、新鄉、原陽、延津、衛輝等地的農田,使昔日低洼荒涼的鹽堿地變成了高產穩產田。遠近聞名的武陟大米正是通過人民勝利渠的引黃灌溉、荷稻混種、土法施肥、天敵捕蟲的"古法"種植技術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據介紹,下一步人民勝利渠將進行水源工程改造前期工作,這項工作完成以后,人民勝利渠灌區將會煥發新的活力。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百害黃河”變成一條生態文明的幸福河,人民勝利渠的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后黃河兩岸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治黃的輝煌篇章,進入新時代,在引黃灌溉人的不懈探索與努力下,人民勝利渠也必將書寫新的勝利。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