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處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但貧困的帽子也曾讓這座紅色名城如芒在背——它曾是全省唯一一個轄縣均為貧困縣的省轄市。
為擺脫貧困,革命老區信陽市依托綠水青山,發揮資源優勢,以“多彩田園”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培養了一批特色產業,發展出旅游扶貧、職教扶貧、電商扶貧等多種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特色脫貧致富路。
如今,信陽建成示范基地1952個,累計帶動貧困戶9.4萬戶,帶動貧困人口30.2萬人,帶動貧困村860個,覆蓋率93.5%,這片綠色的廣袤山野上正不斷生長出新的希望,生機勃勃。
貧困村落“換模樣”
翠綠的山崗,潺潺溪流蜿蜒纏繞,青磚黛瓦,古樸民居掩映其中。今年“十一”黃金周,位于信陽市平橋區的郝堂村成為熱門的旅游去處。
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交通閉塞的貧困村,地處丘陵山區,耕地面積較少。由于沒有突出的發展優勢,郝堂村長期處于窮困之中。直到2012年,郝堂村被列為信陽市農村改革發展綜合改革試驗點后,一切變了模樣。
郝堂村按照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建設美麗鄉村。改造成功的郝堂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綠園生態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大力發展以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為引領的近郊鄉村旅游。圍繞旅游產業發展要素,開農家樂、客棧,出售特色手工藝品等,并采取組團、散客、騎行、自駕等多種方式組織游客。2009年還是省級貧困村的郝堂,現在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除了郝堂,一大批風景如畫的山村開始走旅游脫貧的新路子。據統計,全市鄉村旅游景點全年參觀游客1780余萬人次,綜合性收入超過80億元,15萬人從事鄉村旅游經營,累計有4.08萬人貧困人口通過參與旅游經營脫了貧。
職教扶貧“拔窮根”
近幾日,氣溫驟降讓人猝不及防。信陽市羅山縣東鋪鎮北楊店村的黃立權接連幾日,都在忙著給養殖場里的8000只雞做保溫防護。
“冬天要到了,得提前準備好。”黃立權說,養雞學問很大,要按照專家培訓的科學方法來。幾年前,他還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養雞不過幾十只。在縣里的幫助下,他參加了養殖專業培訓。在專家的建議下,開始依托自家林地散養土雞,發展到現在的8000余只雞,年增收6萬余元,成功擺脫了貧困。
2016年以來,羅山縣把提升農民素質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大力開展“職教扶貧”。以高標準建設的縣職教中心為依托,累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向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開展精準技能培訓并發放小額補貼,越來越多貧困戶靠著技能擺脫貧困,帶動周邊人一起致富。
“給錢給物,不如給技術。我們依托職業學校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開展精準技能培訓,老百姓‘點菜’后,相關專家前往授課。”羅山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陳平說,他們實行“一周一村、送教下鄉”的培訓模式,將培訓班辦到貧困村,將技能送到家門口。
此外,信陽市立足區位和交通優勢,全面構建政府、高校、協會、企業“四位一體”的電商人才孵化培訓機制,在電商平臺上線企業達4300多家,優質土特產網銷走俏。
“雁南飛”變“鳳還巢”
10月,信陽市光山縣的司馬光油茶園內,潔白的油茶花都會開遍山丘。“滿目生機,很有成就感。”陳世法對記者說。
10多年前,家鄉的荒涼深深刺痛了陳世法,常年在外闖蕩的他被深深的鄉情牽絆,決定成為家鄉的建設者。
經過對油茶主產區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陳世法承包了近3萬畝荒山荒坡,創辦了光山縣第一家油茶企業。
作為第一批返鄉創業者,如今,司馬光油茶園油茶種植面積達到2.7萬畝,年產值近億元,帶動就業2000多人。當初那個光禿禿的山丘,已經布滿希望的顏色。
10多年來,政府對返鄉創業青年的各項優惠政策越來越多。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返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5.1萬人,累計創辦各類經營主體10.3萬多個,帶動了95.2萬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
從“雁南飛”到“鳳還巢”,信陽市所轄8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92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
責任編輯: 連甲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