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社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
頭面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958403aa-d6c1-41f7-a4d8-4e51acb08764178bc4f4-7e26-49b2-a82c-9ab65e36aa1a.jpg 頭面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958403aa-d6c1-41f7-a4d8-4e51acb08764178bc4f4-7e26-49b2-a82c-9ab65e36aa1a.jpg -
馬勺臉譜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fed8d746-fa38-4fb1-ad31-8663d1323c8370d771ac-eb77-4fbf-bef7-dd9e3683be1c.jpg 馬勺臉譜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fed8d746-fa38-4fb1-ad31-8663d1323c8370d771ac-eb77-4fbf-bef7-dd9e3683be1c.jpg -
舞獅道具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2fcae75b-be41-4da2-a4fb-6bf215988560f510bae1-175c-4e40-bf4f-b34b78652b3c.jpg 舞獅道具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2fcae75b-be41-4da2-a4fb-6bf215988560f510bae1-175c-4e40-bf4f-b34b78652b3c.jpg -
旱船(左一)與毛驢道具(左二)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7500a669-8303-49ad-bf0c-3c01f7d48c7f9127811d-dc4a-4f4b-b1b0-7578cf8362e6.jpg 旱船(左一)與毛驢道具(左二)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7500a669-8303-49ad-bf0c-3c01f7d48c7f9127811d-dc4a-4f4b-b1b0-7578cf8362e6.jpg -
民間樂器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2c8e01e3-57b9-4181-b8a1-9f8ff5b2b76aae9bb7f0-e89d-4684-826f-10606c6623d4.jpg 民間樂器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2c8e01e3-57b9-4181-b8a1-9f8ff5b2b76aae9bb7f0-e89d-4684-826f-10606c6623d4.jpg -
旦角彩鞋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aa2525fa-f27e-4227-b6c0-cde8417e4eee671d5bd8-c2bb-4473-beaf-9ec7bb36f897.jpg 旦角彩鞋 http://www.sjzchangze.com/pic/202101/29/aa2525fa-f27e-4227-b6c0-cde8417e4eee671d5bd8-c2bb-4473-beaf-9ec7bb36f897.jpg
社火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人們在對土地與火的崇拜中,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樂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復的中國傳統民俗娛樂活動。社火集中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那么,社火用品有哪些?它們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1月27日,記者走入位于曹魏古城的中國社火文化藝術館,感受民間社火的魅力。
社火形式多樣,具有獨特性
在中國社火文化藝術館(以下簡稱藝術館)展廳的墻壁上,記者看到一幅社火的全國分布圖。“在這張分布圖上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社火,如舞獅、舞龍、罵社火等。這些標示出來的社火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藝術館的講解員介紹,“比如,河南東常村、西常村的罵社火,罵得越開心,越能表達對五谷豐登的期盼。”
社火常被人們稱為“看戲”,表演者以在舞臺上亮相的形式進行演繹,觀眾對扮相角色的辨認靠的是臉譜。全國各地有很多大體相同的表演形式,如扭秧歌、舞龍、舞獅等。只不過,南北方有明顯的風格差異。“北方秧歌的范圍更廣,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在扭動身體的幅度上更有張力。南方秧歌的伴奏樂曲融入了地方韻味兒。”
社火用品種類繁多,比如高蹺。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民間舞蹈,也指表演高蹺時使用的木棍。高蹺因表演時腳踩木蹺而得名。高蹺在民間常被稱為高拐子。高蹺的選料很講究,必須采用堅硬而有韌性的木材,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高蹺的綁腿繩一般用布制成,這樣的綁繩既能綁緊,又不勒腿腳。又比如旱船。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用竹子做成船形,“船姑娘”邁著碎步行船,猶如船在水中行駛。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漿板,做搖船樣。
社火臉譜,寓意美好
“社火臉譜是表演社火時所用的臉譜,就目前常見的社火臉譜來看,分為三大種類。一是民間神話宗教中的人物,二是歷史演義小說中的人物,三是地方戲曲劇目中的人物。”講解員告訴記者。
記者在臉譜展示區域看到了五福臉譜和馬勺臉譜。它們有著怎樣的區別和寓意呢?
“五福臉譜以紅色、黃色、綠色、紫色、白色為主,分別代表福神、祿神、壽神、喜神、財神,又稱五福臨門。這些臉譜上面都有一個錢幣的圖案,代表財源滾滾,吉祥如意。馬勺臉譜源于陜西鳳翔,多由桃木和柳木制成。”講解員介紹。
在陜南地區,人們有用馬勺臉譜祈福的習俗。每當遇到災難,人們就請社火藝人在日常所用的馬勺上繪制獸面圖形,懸掛于門框或房廊上,以求平安如意。為了讓人一目了然,其臉譜更為強調人物的主要特征。
在另一側的展示窗,記者看到了大頭娃娃展品。大頭娃娃也是一種傳統民俗道具。“關于大頭娃娃,民間有很多吉祥的說法。比如,戴上大頭娃娃后,莊稼豐收,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講解員說。
旦角頭面,美到讓人窒息
“社火在發展過程中與戲曲相關借鑒,它們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我們在展廳里設立了與戲曲服飾、戲曲用品相關的展示區域。”藝術館工作人員沈亞和說。在頭面展示區,記者一下子就被精美的頭面吸引了。它們做工精細、璀璨奪目,美到讓人窒息。
頭面指的是頭部的裝飾品。記者在展示區看到了諸多頭面,其中,有閃閃發光的水鉆頭面。水鉆頭面有紅、白、青、粉四色,經過頭面銅胎、銅胎鍍銀等工序制作而成。水鉆頭面有南北派之分。南北派件數大致相同,但南派做工更加細致。展示區還有色彩鮮艷的點翠頭面。點翠頭面一般是傳統戲曲的旦角演員所戴頭飾,主要由翠鳥羽毛、水鉆和純銀為主要材料,經過專業制作而成。為了保護翠鳥,現在的頭面大多用綢子替代翠鳥羽毛,稱為點綢。
除了頭面之外,記者在展示區域還看到了盔頭。盔頭為梨園行話,指傳統戲曲中人物所戴的各種冠帽,著重于裝飾性。根據舞臺角色的實際穿戴劃分,可分為盔、帽、冠、巾四類。“這些展柜里的盔頭和頭面,都是霍莊村村民手工制作而成的。”沈亞和說。
提到霍莊村,許昌人對它并不陌生。霍莊村的社火制作手藝有近百年歷史,霍莊村也加入了網絡銷售社火制品的大軍,被阿里數據評為“淘寶村”。
民間樂器,種類繁多
在樂器展示區,講解員向記者介紹了該館從民間收集而來的曲胡和板胡:“它們有著時代特色和歷史意義。這把曲胡已經有100余年的歷史,它的主人曾用它四處演出。后來,他把這把曲胡傳給了自己的學生張大力。由于長時間按拉,弦桿表面被按出了2毫米深的弦溝。這把板胡是許昌豫劇團于1966年制成的,材質為紫檀木。”除此之外,戲曲樂器也種類繁多。如鐃,它是一種擊樂器,銅制,圓形,中間隆起部分小,每副有兩片。如鈸,它俗稱镲,銅制,圓形,中間隆起部分大,兩片相擊發聲。“這四對古老的大镲為手工制作,看起來很笨重。”講解員說道。
展柜里的一組陶瓷樂俑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原來它們是民國時期的民窯作品。它們雕工精妙,人物造型生動,準確表達了人物性格和職業特點,充分展示了當時高超的制瓷工藝和人們使用樂器時的形態。
“社火藝術源于生活,是勞動者智慧的結晶,也是勞動者歡樂生活的象征。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生活多樣性需求的不斷提高,社火藝術也將在民族文化活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沈亞和說。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