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立足公共資源交易服務職能定位,以電子化建設為抓手,堅持“四個優化”,不斷創新交易手段、規范交易管理、激發市場活力,提升服務效能,優化公共資源領域營商環境。截至目前,全區進場交易項目78宗,其中:建設工程項目和政府采購項目進場交易68宗,中標金額91065.18萬元,節約資金1388.51萬元;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交易項目9宗,成交金額21635萬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交易項目1宗,成交金額274萬元。
一是優化項目進場服務。項目進場采用統一標準,固定模式。針對全區重點項目及民生項目,開辟項目交易服務“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受理”機制,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優先安排交易場地和評委抽取,努力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交易服務。
二是優化項目流程服務。全面實現交易項目全流程電子化,持續推行“雙不見面開評標”,創新推行“一標多室”、“一標多地”等遠程異地評標新模式。目前,采用不見面開標系統開標的建設工程和政府采購項目68個;開展遠程異地評標項目65個。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雙不見面開評標”等方式的開展,避免人為干預,讓交易更加陽光透明。
三是優化保證金收退服務。在取消政府采購項目投標保證金和履約保證金的基礎上,2023年3月1日取消了建設工程投標保證金,實現了政府采購和建設工程項目全部取消投標保證金,并對以往年度沉淀的投標保證金進行再次清退。全面推行履約保函制度,工程建設項目中標企業可自主選擇履約保證金繳納方式,目前開具履約保函19筆,為企業節約資金2200余萬元。通過“優化保證金服務,上門走訪企業、標后跟蹤服務、清退保證金”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了企業投標積極性、參與度,切實提高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
四是優化數據統計分析。堅持“數字+公共資源”創新思路,從招標計劃、項目進場、發布交易公告、完成交易情況、中標企業、保證金退還等六個方面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形成周報、月報制度,及時上報區委、區政府,為推動建安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劉玲)
責任編輯: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