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非遺傳承人李彥鋒在展示中醫切片技藝 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天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向陽(左) ③禹州市中醫藥企業展示生產的產品
于書鋒晾曬黑芝麻。
掃碼觀看視頻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 ——習近平
記者 孫江鋒 李旭光 黃增瑞 文/圖
“九蒸九曬是中藥傳統炮制的方法之一,是我們中醫藥文化傳承千年的瑰寶。”
10月8日,走進禹州市萇莊鎮于王溝村龍虎山上的一間窯洞里,一股獨特的芝麻香味撲鼻而來。于書鋒正在認真選料、清洗、浸泡、蒸煮中藥黑芝麻,炮制流程環環相扣,盡顯匠心國粹。“炮制雖繁必不可減人工,品味雖貴必不可省物力。”作為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于書鋒一直堅持著最傳統的中藥古法炮制技藝。
他說,炮制中藥如做人,憑良心做,采辦務真、修制務精、取上品不惜工。在他的堅持下,中藥古法炮制這項中華傳統技藝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堅守初心——大山里的中藥炮制“守藝人”
“你看,經過九蒸九曬的黑芝麻,外表是黑褐色,吃到嘴里發苦,把蒸好的黑芝麻用低溫石墨破碎后,與煉制后的蜂蜜捶打融合,就做成了九蒸九曬芝麻丸。”于書鋒一邊介紹,一邊把融合蜂蜜后的黑芝麻粉搓成條,放在搓丸板上,用手均勻搓動碾壓,10粒芝麻丸相繼滾入容器,一粒粒烏黑油亮的芝麻丸很快擺滿了托盤。
對于書鋒來說,中藥炮制不僅是一項讓人興趣的工作,也是他堅守一生的事業。
42歲的于書鋒,與中藥結緣25年。
1999年,17歲的于書鋒輟學到藥行當起了學徒。10年的學徒生涯中,于書鋒每天和中藥材打交道,他能夠辨識300多種中藥材,也對中藥材的市場行情有了初步了解。
“內蒙古的黃芪、寧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黃連川貝、浙江的白術,這些都是有名的中藥材。”于書鋒說。
后來,于書鋒在禹州藥行街開起了自己的中藥行。在日復一日和中藥材的接觸中,于書鋒對中藥炮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21年,于書鋒拜河南省非遺項目禹州中醫藥加工炮制技藝傳承人師金安為師,潛心學習中藥加工炮制技藝。
禹州自古以來就是全國最主要的中藥材集散地之一,以精湛的中藥炮制技藝聞名于世,素有“醫不見藥王不妙、藥不經禹州不香”的美譽。
“中藥必須經過炮制才能入藥,這是中醫用藥的特點之一。九蒸九曬就是禹州中藥炮制最典型的代表性技藝。”于書鋒說。
2021年,于書鋒和妻子黨曉丕一起,回到老家于王溝村,在村里的龍虎山頂建大曬場,修路、改造窯洞、壘灶臺,用九蒸九曬的方式炮制中藥材。
“我的大曬場位于山頂,這里空氣清新,陽光充足,非常適合炮制中藥材。”于書鋒說。
在于書鋒的大曬場旁,4個古樸的灶臺上擺放著4口蒸鍋,蒸鍋上摞著高高的蒸籠。于書鋒就在這遠離塵囂的山頂,遵循古法中藥炮制技藝流程,制作黑芝麻丸、黃精等養生保健產品。
“這是禹州傳統中藥丸劑黑芝麻丸的制作流程。”于書鋒制作的黑芝麻丸精選高原胡麻(黑芝麻),用禹州山泉水浸泡、淘洗、去雜,歷經九蒸九曬后,用石墨低溫研磨成粉,加入煉制的山林蜂蜜,用石頭打造的舂桶捶打300次,讓蜂蜜和黑芝麻粉充分融合后,搓揉成丸。
經過九蒸九曬炮制技藝加工的黑芝麻丸,易吸收,能夠很好地起到補肝益腎、健腦強身的功效。
“我生在‘藥都’禹州,在龍虎山腳下長大,與中藥材結緣20多年。作為中藥加工炮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城市回歸山村,我甘做大山上的‘守藝人’,把傳統中藥材炮制技藝傳承下去。”于書鋒說。
?薪火傳承——中藥炮制技藝后繼有人
既有丘陵山崗,又有河流平原,多種地貌特征集中在禹州一地,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態環境,也造就了幾十味道地藥材的原產地。
讓藥用動植物真正蛻變為中藥材,減毒性、增藥性,還需要“炮制”這一關鍵技藝和轉化過程。千百年來,禹州的藥工匠人遵守名醫古法,不斷發展創新,把“藥過禹州倍生香”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老藥工,特指1985年被國務院授予老藥工稱號的“中藥人”,禹州老藥工人數位居全國第一。
“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戰龍,便成長于老藥工之家。5年前,他從鄭州一家事業單位辭職,回到老家禹州市火龍鎮東汪樓村創辦了歸園田居九蒸九制坊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
他采用“九蒸九曬”傳統技藝,遵古炮制,生產的熟地黃、黑芝麻、黃精、山茱萸等產品供不應求,吸收30多位村民進企業務工,帶領鄉親們共同創業致富。
2021年,汪戰龍創辦的歸園田居九蒸九制坊被許昌市確定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傳習所,先后與河南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等眾多醫藥大學建立科研實踐教學合作關系。創辦至今,歸園田居九蒸九制坊累計接待考察人員5000人次,舉辦中藥炮制公益培訓班14期,培訓學員3000余人。
汪戰龍的另一個身份是禹州市中藥炮制協會秘書長。他介紹,“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于2006年被河南省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禹州傳統中藥炮制技藝保護和傳承,是禹州市中藥炮制協會最主要的工作內容。
“協會每年至少舉辦3期中藥炮制培訓班,由老藥工現場演示清炒王不留行等中藥材炮制技藝操作步驟,現場傳授炮制技藝。協會還組織開展6次老藥工收徒活動,收徒130余人,師帶徒、手把手傳授技藝,讓愿意學藝的年輕人學到真本領。”汪戰龍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禹州中醫藥產業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近300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7人、許昌市級50余人、禹州市級200余人。
位于禹州市朱閣鎮的青山藥業,多年致力于傳統中藥加工炮制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是禹州中醫藥企業的杰出代表。青山藥業的創始人是老藥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清山。
朱清山多年來潛心鉆研禹州傳統中藥加工炮制技藝,成功恢復九蒸九曬傳統工藝,九蒸九曬的黃精、熟地黃、何首烏、槐角等,廣受贊譽。
朱改蓮是朱清山的二女兒,女承父業,朱改蓮從事中藥行業近40年,是“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項目非遺傳承人。
“作為中藥加工炮制非遺傳承人,要把中藥做好做精做細,把‘藥不經禹州不香’這張名片擦亮,讓更多的人知道中藥不炮制是沒有療效的,一定把中藥炮制技藝傳承好,發揚光大。”朱改蓮說。
?擦亮名片——講好許昌中醫藥文化故事
華夏“藥都”逢盛會,藥香禹州迎貴客。9月21日,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第十三屆禹州中醫藥交易會(以下簡稱藥交會)在禹州中醫藥文化博物館開幕。
禹州藥交會起源于春秋時期,成型于南宋,聞名于明初。自2002年以來,禹州已成功舉辦12屆藥交會,成為全國知名的中醫藥產業產品展示、經貿洽談、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平臺之一。
禹州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藥材種植、采集、加工、貿易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就已經成為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歷代醫藥圣賢的仁心妙術和醫藥理論,鑄就了禹州厚重、燦爛的中醫藥文化。
依托清代藥商鼎盛時期興建的懷幫會館和十三幫會館遺址,禹州建立了中醫藥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示“藥都”的歷史風貌,展現禹州千年來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歷程。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中醫藥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專題博物館。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把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作為高質量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試驗區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華夏“藥都”的中醫藥資源優勢,積極推動中醫藥產業提質增效。
在鄢陵,全縣2400多個花木品種包含藥用苗木160余種,“林藥一體化”種植已初具規模。襄城縣積極推動艾草產業鏈發展,打造艾草品牌,中醫藥種植模式正在開啟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作為中國“四大藥都”之一的禹州,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把中醫藥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培育,以“抓中間、帶兩頭”的發展思路,推動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了集中藥材種植、加工、生產到交易、流通、檢測、研發、應用、康養為一體的全產業發展鏈條。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中醫藥蘊含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辯證思維、系統化認知,是一代代中醫藥傳承者畢生潛心探索的結晶。”于書鋒說,“中醫藥文化對我影響巨大,今后我將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不斷擦亮華夏‘藥都’名片,提升‘藥香禹州’品牌,為講好許昌中醫藥文化故事,為中醫藥產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編輯 蘭民 賈同嶺 校對 艾文
責編 王輝 終審 黃雙燕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