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是一門學問,要積極探索創新,通過多種形式延伸管理鏈條,提高服務水平,讓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習近平
本報記者 王志鵬 呂科 文/圖
冬日清晨,寒氣撲面,魏都區南關街道辦事處七一社區的為民服務大廳里,卻早已經人聲鼎沸。
一大早走進社區為民服務大廳,七一社區第一書記馬靜就開啟了連軸轉模式,手不停,腿不停,電話更是“叮鈴鈴”響個不停。這是馬靜最普通的一個工作日,她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中,已經馬不停蹄地奔忙了24年。
扎根社區24年,傾力為民奉獻,馬靜成為老人眼中的“親閨女”、居民口中的“好大姐”。為何她在工作中投入了如此大的精力和熱情?遇到困難時,為何總是能夠奮力前行?
“社區服務是兜底服務,兜得住底,兜得好底,讓居民省心、順心、安心,是我對黨、對群眾和對自己的交代!”馬靜言辭懇切地說。
志愿者給社區居民送福利。
讓居民省心 努力把“朋友圈”做大
社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做好基層治理和居民服務,必須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下大力氣擴大“朋友圈”。在馬靜的心中,社區有兩個“朋友圈”要不斷做大,一個是想方設法在居民群體中打造“朋友圈”;一個是盡最大努力拓展社會“朋友圈”。
“想把社區工作做扎實,必須想方設法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居民們成為朋友,居民和社區也成為朋友。”馬靜說。
在七一社區,馬靜帶領黨員,組織由社區群眾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天冷教居民做腌菜,天熱教居民曬醬豆、腌咸菜;社區提供專門場地,成立“蓮城書香”讀書會每周三、周五讓居民到社區讀書讀報,相互交流;成立老年文藝隊、腰鼓隊、戲曲隊,為轄區居民不定期巡回演出……
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更增加了居民之間的感情,居民們的“朋友圈”就在一項項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有了居民“朋友圈”,鄰居隨手能幫的忙,互相說一聲問題就解決了。鄰居解決不了的問題,有社區兜底。
在長期與居民的溝通和接觸中,馬靜敏感地發現,做飯問題是困擾幾乎所有老年居民的問題。
“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讓社區的老年人吃好飯。”馬靜說,“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做大社會‘朋友圈’。”
說干就干,馬靜通過排查了解到,社區內有一家飯店的老板李書勤是社工。經過多次溝通,馬靜獲得了李書勤的鼎力支持。
“我實際上是被馬書記感動了,每天看著她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忙前忙后,確確實實在為居民辦實事、辦好事。馬書記找到我,這個忙我必須幫。”李書勤話語雖慢,但語氣十分堅定。
同時,馬靜帶領社區黨員,積極聯系社區的各單位、志愿者組織,為社區幸福大食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10月23日重陽節當天,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七一社區幸福大食堂正式開業,服務對象是社區12歲以下兒童和60歲以上老人。每日為居民提供中、晚兩餐飲食,中午每人9.9元,有十幾樣菜和三四樣主食;晚餐每人5.9元,兩餐共計15.8元。
開業至今,七一社區幸福大食堂已經吸引了社區內很多老人和兒童前來就餐。
“這里的飯菜干凈、可口,價格也便宜!真不賴!”
“俺老兩口以前總是為做飯發愁,這一下可好了,幫俺解決大問題了!”……在社區大食堂內,就餐老年人說起社區幸福大食堂無不交口稱贊。
這邊志愿者在緊張地打飯菜,那邊馬靜開始走家串戶,為社區老弱病殘居民義務送飯上門。每到一戶,馬靜進門第一句都是“娘,閨女來給你送飯了”。進入屋內,馬靜會握著每一位老人的手,輕聲細語地詢問身體狀況,叮囑老人趁熱吃飯。
社區幸福大食堂。
讓居民順心 傾力解決“急難愁盼”
七一社區位于許昌市區老城區,轄區有23個小區108棟樓3000多戶居民,常住人口1萬多人。人員復雜,庭院老化,管理起來難度相當大。
頭雁領航,雁陣齊飛。從接任七一社區黨支部書記起,馬靜始終堅持黨員帶頭、書記當先的工作方法。
為了全面徹底了解社區居民的情況,馬靜騎著自行車走家串戶,社區干部拿起民情記錄本,走進一個個樓棟。很快,摸清了社情,掌握了民意,一個個寫滿群眾生活常用服務和社區負責人電話的公示牌,在各個庭院立起來;一面心愿墻在社區服務大廳豎起來,群眾“微心愿”一個一個落實到位;近3000冊群眾檔案建起來,超過3000件群眾實際困難得到及時解決……
去年合并入七一社區的許昌軍分區家屬院,居民吃水一直靠蓄水井。幾十年下來,水質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居民將此事反映到社區。為解決該家屬院居民的吃水問題,馬靜帶領社區黨員深入庭院、亮明身份,積極推動該家屬院成立小區黨支部,每個樓院成立由黨員和群眾組成的院委會。
為保障水網改造順利進行,讓居民盡快吃上安全水、放心水,馬靜帶著社區干部、院委會成員,到小區內多次召開現場會,解讀政策和改造流程,入戶收集改造意見。最終,他們采用一個單元一策一方案的辦法,按照將矛盾化解在單元內的原則,使自來水管網改造工作得到快速平穩推進。
為傾力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馬靜帶領七一社區黨委,把社區劃分為12個網格,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設在樓院內,推動社區精細化管理。線下,依托黨建網格,面向群眾開展“一站式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社保、民政、環保等30個職能部門的服務;線上,充分運用魏都區智能平臺,實現服務事項“一網辦結”。
“近些年,七一社區利用線上、線下‘雙網格’,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小組、黨員的堡壘先鋒作用,有效破解了無主管庭院治理、困難人群生活不便等難題,讓群眾小事止步社區。”七一社區黨支部書記吳柳說,“書記帶頭干,黨員比著干,已經成為七一社區一以貫之的工作態度。”
馬靜(中)與社區群眾“打成一片”。
讓居民安心 群眾認可是最大動力
24年的馬不停蹄,24年的盡心竭力,24年的無悔付出。工作時間超長,收入水平不高,馬靜的動力到底源自何處?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居民的認可,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也是我最大的動力。”馬靜動情地說,“有了居民的認可,再苦再累我也不怕。”
2020年2月,七一社區所轄的八一市場小區出現新冠疫情,恐懼籠罩著每個人。危急時刻,馬靜依舊“一馬當先”:“我是社區黨委書記,對小區的情況熟悉,我去最合適。”
沒有防護服,馬靜披在雨衣,套上頭套,戴了兩層普通口罩,就出發了。在之后的3天里,馬靜6次走進被封閉小區,5次向確診患者詳細了解情況,做解釋工作,安撫居民情緒。在她的示范帶動下,七一社區設立了14個黨員先鋒崗,87名黨員志愿者自愿參與各個無主管庭院的值守工作,建起了“縱到底、橫到邊”的精細化社區疫情防控體系。
“說實話,當時我心里也害怕。但是,如果關鍵時刻我不帶頭,群眾咋能安心?”馬靜斬釘截鐵地說。
真心付出,必能換來真情相待。如今的馬靜,是社區老年人眼里的“親閨女”、群眾口中的“好大姐”、社區干部的“主心骨”。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面對接踵而來的榮譽,馬靜異常冷靜,“我今年已經60歲了,能為大家服務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只要我在崗位一天,就一定一如既往地傾盡心力為居民們服務好。”
馬靜是許昌優秀社區基層黨員的代表,亦是他們的縮影。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們扎根基層、沖鋒在前、傾力奉獻,為居民的幸福生活、社區的和諧穩定,釋放著自己的光和熱。
據統計,全市2526個村和社區基層黨支部中,“五星”支部創建成功38個,“四星”支部創建成功35個,“三星”以上村和社區基層黨支部占比46.36%。其中,177個城市社區,“五星”創建成功支部4個,“四星”支部創建成功281個。魏都區南關街道七一社區,成功創建省級“五星”支部。
編輯:楊儀 杜鵬勃 校對:樊迎喜
責編:王輝 終審:任慧超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