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習近平
本報記者 許廷合牛志勇 譚宜姝 王威 文/圖
初冬的清早,許昌城區北郊的八龍冢,晨霧翻騰、草木凝霜。
88歲的俎其超習慣性地沿著石階而上,走到墓冢高臺上5棵1800余歲的老柏樹下,摸摸樹干,望望樹冠。
“荀淑死后,他的8個兒子每人植一株柏樹于墳冢,所以這里被大家稱為‘八龍?!?,又稱‘八柏冢’。如今還有5棵依然存活,在許昌名氣可大著哩!”作為這里的守護者,俎其超每天都要來此看護,語氣中滿是自豪。
不只是這群古柏,在漢魏大地,如今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共有932棵。每棵古樹歷經歲月洗禮,閱盡人世芳華,不僅是一段歷史、一處景致,還是一種情懷、一種精神,成為蓮城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見證。
我市林業、園林及西湖公園管理部門對古樹進行調查
古樹名木的年輪里,記錄著人文故事,也寄托著人們無盡的鄉愁。近年來,我市把古樹名木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實行全面保護、依法保護、科學管護,注重與傳承歷史文化緊密結合,讓古樹名木持續煥發勃勃生機,演繹出一個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故事。
?一個人的堅守——八旬老人守護千年古木二十八載
11月25日,陽光明媚,從位于市區文峰路與陳莊街交叉口北約50米的“十輩陳莊”牌坊進入,向東行約200米,再向北拐上一條村中小路,就能看到歷經千年風雨,依舊遒勁挺拔、枝繁葉茂的古柏。
“這幾棵古樹已經存活1800多年,我已經守護它們20多年了?!辟奁涑衲?8歲,與這幾棵古樹有著很深的情緣。自1995年以來,他幾乎每天都要來古樹旁看護照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俎其超老人(右)為古樹澆水。
作為重要歷史文化遺存之一,八柏冢見證了許昌曹魏風云的波瀾壯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東漢名士荀淑社會聲望極高,他的8個兒子均為東漢末年和曹魏時期的名士,時人譽為“八龍”;他的孫子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重要謀士,更是在史書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傳說荀淑死后,他的8個兒子在冢頂各種植柏樹一株,故稱“八柏?!薄?/span>
“原本是8棵,現在只剩5棵還存活完好?!痹谮m數母吲_上,至今還留存著2棵完全干枯死亡的柏樹,另有1棵只剩下半腿高的樹樁,俎其超介紹說,“有的毀于天災,有的在戰亂中被毀壞?!?/span>
存活的5棵漢柏高大挺拔,粗壯的枝干伸向藍天,樹葉遮天蔽日?!拔沂歉浇耷f社區的村民,小時候就經常來這里玩。這些古樹都上千年了,大家也都尊其為神樹,把它們看成村子的守護神?!辟奁涑f。
這處高臺,因古樹參天而積淀厚重歷史,讓這里多了美麗景色和感情寄托。“1995年的時候,這些樹因為缺水險些枯死,當時葉子都黑了?!辟奁涑貞洠吹竭@種情況后,在老伴兒陳香琴的提議下,夫妻倆主動當起了看護人。
看到部分樹根裸露在外,夫妻倆加固高臺、聚土護根;看到古樹缺水“喊渴”,夫妻倆每天從1公里外的村子用三輪車拉兩趟水,后來又在旁邊打了口井;看到古樹生蟲,他及時聯系園林部門治蟲……在日復一日的細心呵護下,千年古柏恢復了青枝綠葉,重新煥發出活力。
除了愛樹護樹外,28年來,俎其超還義務當起了講解員,看到有人過來憑吊參觀,總喜歡熱心地去講講這些古樹的歷史傳說。去年陳香琴因病離世后,只剩下俎其超一個人在此看護。他說:“每天來這里轉轉、看看、清掃清掃,早都成了習慣。老伴兒說過,這是我們做的最有意義的事?!?/span>
如今老人雖至高齡,但耳聰目明,提一桶水爬幾十級臺階顯得游刃有余。“我也給兒子說了,將來我走了他要接力守護。這些古柏存活了1800多年,如今到了我們這代人手中,咋說也要把它們呵護好?!?/span>
?一群人的執著——古樹愛好者自發尋訪留住鄉愁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無聲的歷史。
與俎其超一樣,86歲的賈朝海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蓮城大地上的古樹名木。
“外出旅游、出差時,我發現名山古剎總是與古樹名木相伴而生,所以就上了心。”賈朝海介紹, 1997年,他退休后就琢磨著要對許昌的古樹資源搞一番調查,前前后后蹬壞了三輛自行車。
在老賈的家中,有一本手寫的許昌古樹名木統計本,上面分門別類記述著古樹的種屬、樹齡、樹干粗細、位置、樹高等?!霸谠S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時候,這本草稿還被政府部門借閱過,算是作出了點兒貢獻?!碧峒斑@些年的奔波,老賈感受最深的是黨委、政府對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不斷加強,“當時我給市委寫了封保護古樹的建議信,真沒想到,時任市委書記毛萬春還特意給我寫了封回信?!?/span>
在尋找古樹的過程中,賈朝海結識了一大批古樹愛好者。大家一同成立了許昌市古樹名木文化研究會。
“‘樹友’們見面,談得最多的就是樹。”賈朝海告訴記者,他們每到一處都會通過拍照、測量、走訪等方式進行古樹名木資源調查,最后成功出版了《許昌市古樹名木》,展現年輪記錄下的悠久歷史文化。
市民在西湖公園德星亭旁的刺槐下游玩
回憶尋訪古樹的點點滴滴,許昌市古樹名木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許昌市古樹名木》主編安應偉提起一件趣事:在北京奧運圣火開始傳遞的第一天,“樹友”們進行田野調查時收獲了特別的驚喜——一棵長相酷似北京奧運會會徽的古槐樹?!霸S昌發現‘奧運樹’的信息先后被《許昌晨報》《大河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沒想到,我們曾把許昌古樹與北京奧運會連上親?!?/span>
市區學院路中間的檜柏
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滄桑,蓮城大地把歲月沉淀下來的印記,刻在了一棵棵古樹的年輪上。東城區半截河街道大坑李社區居民甄春生回憶,因市區天寶路、學院路、許昌學院新校區建設,原來大坑李村的土地陸續被征用。但是修路的時候,大家一致表示,村里這棵見證過許昌保衛戰的古檜柏得留下來,政府也特意讓路于樹,給這棵樹修了一圈保護圍墻?!懊棵柯愤^時看到這樹,就感到一份親切。”甄春生說。
?一座城的呵護——把古樹名木當作手心里的寶
一般來說,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名木則是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景觀與科學價值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古樹名木蘊藏著當地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內涵,見證著環境的變遷,更傳承著愛綠護綠的生態理念,積淀著生態文化的價值。
“一棵古樹或一個古樹群,往往是一個村寨的地理標志。當地群眾世代守望相伴古樹,形成了一種民間的樸素保護意識?!笔凶匀毁Y源和規劃局造林綠化管理科科長朱倩麗表示,蓮城大地能保留眾多古樹名木,正是群眾自發保護和政府保護同向發力的結果。
“平時,只要接到市民或相關部門的反映,我們都會‘第一時間’趕來對病蟲害進行處理。”市園林綠化管理處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郭忠磊介紹,我市古樹名木一般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市園林綠化管理部門負責城區古樹名木保護的技術指導和監督工作。市園林綠化管理處接到問題反饋后,會趕赴現場進行實地察看,根據古樹名木的不同狀況,制訂相應的復壯技術方案。
朱倩麗介紹,近年來,我市在古樹名木保護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完善古樹名木圖文檔案,建立古樹名木電子信息數據庫,并定期對全市古樹名木開展專項巡查保護,重點對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健康狀況、管護情況、是否存在違法破壞現象等進行實地核查。
一株株古樹沉淀著歷史,一圈圈年輪記錄著歲月。統計顯示,我市目前共有古樹名木932棵,其中一級古樹156棵、二級古樹252棵、三級古樹484棵,名木2棵,古樹群4個38棵。
古樹可以聯結歷史,喚起鄉愁,凝結共同的情感記憶,每一棵都是許昌的瑰寶,都應該倍加珍惜?!耙豢霉艠溆朴瓢倌?,也見證著城市的歲月變遷。古樹構成了城市的底蘊,城市的人文賦予了它們更遼闊的生命。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治化建設,努力讓每一棵古樹名木都老有所養、枝繁葉茂?!敝熨畸愓f。
(掃碼觀看視頻和圖文)
編輯:蘭民 張鵬 校對:艾文
責編:王輝 終審: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