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考察時的講話
市民在清潩河游園跳舞
許昌護城河優美的環境,提升了城市氣質
(掃碼觀看視頻和圖文)
■本報記者 許延合 牛志勇 譚宜姝 王威 文/圖
“太暖心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天寒地凍的日子,35歲的外賣小哥李夢龍被一種溫暖“包圍”。遍布許昌大街小巷的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個“冷可取暖、累可歇腳、渴可喝水”的“休憩港灣”。
“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家住魏都區文會警苑小區的劉獅子時常念叨,“老舊小區改造得好,住進了風景中。”
“許昌景美人更美,處處能感受到許昌人的熱情。”來許昌旅游,西安游客張國光找到了“家”的歸屬感,“此心安處是吾鄉,許昌真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奮進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指示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愿景繪制成幸福實景,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答卷。
?精雕細琢 大擔當構筑宜居之城
12月23日18時30分,市區許都公園廣場內的音樂準時響起,一邊是上百人的廣場舞大軍,隨著節奏扭動;一邊是籃球場內,青春與汗水飛揚。大汗淋淋的李奇峰說:“家門口、單位附近都有運動場地。經常打打籃球,感覺渾身都是勁兒。”
近年來,許昌堅持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傾力打造了中心城區休閑健身、醫療衛生、智慧閱讀、養老服務、生鮮便利等多個“15分鐘便民生活圈”,構建起具有許昌特色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15分鐘標準體系”。在省商務廳日前公布的首批省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區(縣)名單中,魏都區、鄢陵縣成功入選,許昌的便民服務模式領跑全省。
人民幸福,是復興偉業最為溫暖的底色。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市聚力提升城市品質,不斷改善城市面貌、人居環境,百姓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從打通斷頭路、清除積水點,到提升市區文峰路、勞動路,建設忠武路,改建311國道和107國道,交通體驗越來越棒。
堅定踐行“兩山論”,不斷鞏固提升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通過治水、興水,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水系格局,城市“顏值”越來越美。
在公園里建城市,在城市中建公園,許昌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逾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07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移步換景”成為生活常態。
城市建設“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才能達到“十分滿意”。
在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之余,從許昌城管“溫情執法”享譽全國,到網絡達人“B 太”三訪許昌盛贊“寶藏城市”,許昌的城市服務更是傾倒八方游客,成為“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的生動注腳。
“書香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水潤蓮城”“生態園林城市”……一張張城市新名片接踵而來,持續刷新許昌城市功能品質不斷升級的新高度。78歲的“老許昌”楊慶豐說:“我見證了許昌城幾十年來的變化,生活在許昌是一種幸福!”
?初心如磐 大手筆增進民生福祉
12月25日上午,在市區文廟后街的文會警苑小區,老住戶劉獅子正和幾名志愿者一起打掃院子。談及小區改造,他說:“不買房不搬家,老房就地變‘新房’,政府把實事辦到了俺心坎上!”
文會警苑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經路面破損、管線交織、污水橫流。如今,小區內道路平整、管網通暢、環境整潔,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變”的是居住環境,“提”的是幸福指數。作為全國首批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之一,自2018年至2022年年底,我市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087個,并在老舊小區周邊建成了一大批養老、衛生等服務設施,有效解決了老城區基礎功能不完善、基礎設施差等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內外兼修中讓居民家園有“顏值”更有“氣質”。
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數,不僅要看地標建筑撐起的“天際線”,而且要看萬家憂樂拼成的“地平線”。
對于建安區小召鄉居民于甜甜來說,得益于政府舉辦的月嫂免費培訓班,她實現了從“全職媽媽”到“金牌月嫂”的嬗變,“一證在手,一條致富路在腳下鋪就”。今年1至11月,全市共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4.01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0.40萬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4.85萬人,分別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16.8%、115.6%、138.8%。
在襄城縣雙廟鄉灣王村,看到家里貼心實用的適老化設施,王廣臣老人摸摸這個、試試那個,笑得合不攏嘴:“有了這些好東西,生活方便多了,起夜時不用摸黑找開關,平時還能坐著洗澡、上廁所,地面還有腳墊,再也不用擔心滑倒。”截至9月底,我市4個縣(市、區)已完成共2766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任務,超前超額完成省定2000戶改造任務目標。
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實,化為一份份溫暖人心的民生清單,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不斷“加碼”。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我市民生財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22年全市涉及民生的財政支出達251.7億元,創歷史新高。
?深耕厚培 大格局塑造城市之魂
翻開許昌雷鋒愛心社團的“成績單”,一幅大愛圖景躍入眼前:連續8年開展“金秋助學”活動,已為108名困難家庭大學生捐資32.4萬元;連續5年聯合愛心商家設置愛心冰柜,為環衛工人、外賣小哥、值班交警、游客等提供飲用水35萬余瓶;利用“每日一善”愛心微信群,共募集價值90余萬元的愛心款物,先后舉辦近600場公益活動……
微光雖渺,萬縷成炬。“從2015年成立到現在,隊伍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為2500余人。越來越多受助者加入我們,成了施助者,這讓我覺得很幸福。”許昌雷鋒愛心社團團長劉冰說,“通過奉獻愛心,我們和需要幫助的人一直在給彼此力量和滋養,相互成就。”
城市發展,既要有外在的形之美,又要有內在的神之韻;既要“見物”,又要“見人”。從“創建文明城市”到“建設城市文明”,我市堅持創建為民、利民、惠民、育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依托,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力在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常態長效上下功夫,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養持續提升。
“對于一座城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人;一座城市的溫度,也是來自人。許昌景美人更美,志愿者們服務周到熱情,讓人感覺到許昌這座城市的熱情!”作為一名游客,來自西安的張國光提及許昌,美好回憶中不只有胖東來的服務、3元錢乘船觀光的快樂,滿城“志愿紅”更是讓他印象深刻,“許昌,真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如今,許昌已蟬聯三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截至目前,我市實名注冊志愿者達61.8萬人,志愿者服務時長累計2008.4萬小時,人均服務時長達32.5小時,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開展特色志愿服務項目200余個,全市居民對志愿服務的認同率和支持率達98.9%。
在志愿精神的滋養下,許昌好人群體層出不窮,善行義舉蔚然成風。目前,全市涌現出“時代楷模”1人、“最美奮斗者”2人、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4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8人、“中國好人”57人,逾3000個民間愛心志愿組織活躍城鄉,構成令人贊嘆的“許昌現象”,疊加起一座文明城市的新高度。
幸福,是人民的期盼;奮斗,是最好的答卷。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許昌實踐中,幸福的歌聲必將更加嘹亮。
編輯 蘭民 賈同嶺 校對 艾文
責編 楊儀 終審 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