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 10:08:55 來源: 許昌晨報 作者: 記者 黃增瑞 文/圖
我要分享:
楊麗麗(右三)帶領團隊在麥田收割小麥。
核心提示
日前,深圳舉辦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建安區五女店老莊陳村麥秸畫工作室創作的《聽琴圖》首次參展,便受到眾多觀眾熱捧,不僅以高價售出,而且還有多人訂購同類作品。那么,《聽琴圖》到底好在哪里?它有哪些重要的藝術價值?本期《人文許昌》,我們圍繞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還原這段歷史。
用麥秸制作古畫名作
時下,天氣晴好,我市大面積麥收自西向東展開。隨著機械化的普及,收割小麥用的都是大型收割機。收割時,麥秸稈經機器粉碎后或被就地還田,或被打成方捆作為飼料。時間回到20世紀80年代,收麥用的都是鐮刀,全靠人工一把一把把麥子割掉,后經過曬場、石碾,最終將麥子脫粒。
5月30日,記者來到建安區五女店老莊陳村,這里還有近百畝小麥需要人工收割。原來,這是為了保存完整的麥秸稈,用來創作麥秸畫的原材料。
楊麗麗是麥秸畫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她從小跟外婆學習創作麥秸畫,前幾年專門在老莊陳村成立工作室,帶領幾位村民搞麥秸畫創作。在繼承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她還將國畫、烙藝、書法、篆刻等融入麥稈畫創作中,作品一次次登上大雅之堂。
“完整的麥秸稈經過剝皮、碾平、修剪、熨燙等十幾道工序,就成了構成麥秸畫的原料?!睏铥慃愓f,創作麥秸畫需要提前構思,設計時需要考慮麥秸稈的自然紋路,從而呈現橫、平、豎、斜的光亮,表現畫的色彩和質感。
《聽琴圖》是宋徽宗趙佶創作的絹本設色工筆畫,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半年前,楊麗麗和4名村民一起創作《聽琴圖》,他們按照原圖尺寸(長147.2厘米,寬51.3厘米),裁剪兩萬多個麥秸片,將現代美術思想和繪畫、緙絲技法融入其中,人物衣著線條自然、質感鮮明,面部刻畫細致入微、表情細膩,作品具有清晰層次、合理透視、自然光感,看后讓人流連忘返。
“麥秸畫《聽琴圖》由兩萬多個麥秸片拼接組成,創造難度非常大,我們曾一度想要放棄。”楊麗麗笑著說,但參加文博會的機會難得,為拿出像樣的作品參展,該團隊對所需麥秸片的紋路進行分類、組合、創作,最終完成了麥秸畫《聽琴圖》。
文博會上,外地觀眾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了解麥秸畫《聽琴圖》后,紛紛來到河南館,只為一睹名畫風采。有人說,用麥秸稈創作《聽琴圖》在國內尚屬首例。為此,不少人高價訂購,更有人預約訂購同類作品。
麥秸畫《聽琴圖》
賞《聽琴圖》,品古樂之聲
《聽琴圖》好在哪?
對繪畫藝術有研究的人一定了解,此圖描繪的是松下撫琴賞曲的情景。畫面正中一棵蒼松枝葉郁茂,凌霄花攀緣而上,樹旁翠竹數竿。
撫琴人坐于松下,身邊置一黑漆高幾,上面金盤玉爐飄出御香裊裊。另有二人坐在其左右,一側一仰,洗耳恭聽,神態恭謹。其中,左側人物身旁站有一小童。
畫中有青竹,香爐,清供等物品。畫面簡潔,構圖講究,色彩穩重,人物形象與細節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雖然,《聽琴圖》表現的是靜態人物,若沉浸其中,仿佛能聽到那動人的琴聲。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曾表示,此圖以工筆設色繪成,人物衣著敷染繁復,絲衣如新,質感鮮明,略施重彩,雜以石綠等色提醒畫面;人物線條的轉折伴有頓挫感,合乎衣紋走向,面部刻畫細致入微,專注之態各不相同??芍^,畫家的一筆一畫都在傳達古樂之聲和豐富樂感,創造出人與人、人與天地契合一體的境界。
聽琴,不在琴,而在意。史料記載,宋徽宗是一位狂熱的古琴愛好者,他在位時設有“萬琴堂”,主要用來收藏各種珍貴傳世古琴。
統治者對古琴的喜愛,極大地促進了古琴的發展,技法不斷升級,新的琴曲不斷誕生,從而造就了社會上高雅的音樂情趣。
宋人風尚“雅”與“簡”
“北宋繪畫藝術的繁榮是文化發展的結果,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是繪畫發展的最大推動力?!睂女嬵H有研究的許昌畫圣美術館館長趙建克認為,兩宋時期,中國藝術、文化等諸多方面達到了頂點,中國畫亦是如此。
北宋前期,著名畫家張擇端、郭熙等,以描繪真實的自然景觀為目的,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宋代藝術中的瑰寶,畫面再現了汴京(開封)郊外清明時節的社會風貌和繁榮景象。如今,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就是依照《清明上河圖》,按一比一比例復原建設的。
《聽琴圖》原作
趙佶在位時,宮廷繪畫大力發展,出現了很多代表人物和作品,創立了宣和畫院,培養出了李唐、蘇漢臣、文同等一大批優秀畫家。
從整體上來看,宋代出現了一批具有一定審美水平的畫家,他們不僅能從客觀角度出發進行創作,還能從主觀角度出發對作品進行升華和創造。隨后,趙佶還組織人員編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著作,中國繪畫的職業化至此達至鼎盛。
《聽琴圖》體現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雅”和“簡”。在繪畫上,其所表現出的特征,不僅展現出作者對于自然山水景物的真實感受,還將景物之間相互聯系起來,是一幅可以代表宋代的優雅藝術作品。同時,也是反映這位書畫兼擅、對中國藝術產生長遠影響的藝術家成就的作品,對今天的美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李炎 呂科 校對:李炎
責編:賈同嶺 終審:劉俊民
附件:
許昌日報客戶端(Android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客戶端(iPhone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