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大篷車為群眾送餐、送服務。簽約攝影師 杜超英 攝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月2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送戲曲、送圖書、送科技……許昌大地上活躍著眾多公益組織和志愿服務團隊,他們把一輛輛惠民大篷車開到群眾家門口,讓優質的文化、科技、醫療資源與老百姓“直接見面”,為廣大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貼心服務,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7月26日10時許,襄城縣十里鋪鎮東姚村人聲鼎沸。義診、義剪、針灸、縫補、心理咨詢的攤位一字排開;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在幫群眾理發、體檢、縫補衣服;送文藝小分隊的志愿者在舞臺上表演戲曲、詩詞朗誦等節目,圍觀群眾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
“這是我們襄城縣關愛老人志愿者協會開展的愛心午餐大篷車公益活動,除了義診、義剪、維修、縫補、洗衣等服務項目外,今天我們還會送出200份免費午餐。”襄城縣關愛老人志愿者協會發起人、黨支部書記宋紅昌說。
搬運灶具、清洗食材、擺放桌凳、切菜幫廚……志愿者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地準備午餐。11時許,天空突然下起小雨,由于志愿者早早搭起了帳篷,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并未受到影響。
臨近中午,愛心午餐開始,今天有燴菜、饅頭、面包、熱茶、水果。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吃著可口的飯菜,聽著歡快的戲曲,歡聲笑語洋溢在小小的村莊里。
2014年3月,宋紅昌發起成立襄城縣關愛老人志愿者協會,并成立黨支部。黨員示范帶動,讓這個愛心組織更具號召力和凝聚力。協會探索建立了“互聯網+黨建+公益”模式,逐步形成黨建帶動公益、公益匯聚愛心、愛心奉獻社會的良好局面。
襄城縣關愛老人志愿者協會成立之初,相繼開展了鄰里守望老人相聚樂、愛心午餐1+1、愛心早餐、志愿服務鄉村行、美發義剪、愛心冰箱、衣暖情深愛心墻、45分鐘書法課堂等11項服務。其中,“愛心午餐1+1”項目入圍2019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百強。
多年的志愿服務經歷,讓宋紅昌感覺到老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頓餐食,衣服臟了誰來洗?頭發長了誰去理?家電壞了找誰修?村里如何招募志愿者?如何籌措資金?如何針對本村“一老一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把愛心午餐和多項配套服務結合,2023年1月,一站式的愛心午餐大篷車開進了鄉村。
愛心午餐大篷車是結合鄉村留守老人新需求開展的流動型志愿服務項目,主要解決鄉村留守、孤寡老人缺乏關注、常感孤獨、相聚困難的問題。通過一頓豐盛的午餐和多項專業愛老服務,讓鄉村、社區老人共享優質社會資源,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時,賦能村“兩委”成立志愿服務隊伍,開展鄉村文明建設工作。
10年來,襄城縣關愛老人志愿者協會開展公益活動1469期,走進247個村、社區,志愿者隊伍從起初的15人,發展到目前的4900余人。累計參與志愿服務96570人次、時長22.36萬小時、總受益189690人、累計供餐81950份……
襄城縣關愛老人志愿者協會被評為河南省優秀志愿服務組織、河南省學習雷鋒文明使者志愿服務站,宋紅昌當選“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志愿者”“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如今,愛心午餐大篷車已走進75個村,被評為河南省2023年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優秀項目一等獎。
相關鏈接
編輯:李炎 杜鵬勃 校對:李炎
責編:賈同嶺 終審:黃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