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馬靠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錦衣、霓裳的追求、喜愛依然專一、執著。
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我市現已成為全省重要的紡織產業基地。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紡織廠機聲嘈雜、棉絮紛飛。然而,9月10日,在許昌裕豐紡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裕豐紡織),記者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擁有高端智能化紡織設備的生產車間,溫度適宜、環境良好,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全流程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一根根細白的紗線在生產線的智能化運轉中被紡成、卷繞、打包、裝運……這是裕豐紡織改造后投產運行的10萬錠高端智能紡紗生產線。
“現在生產車間進行了智能化改造,環境比我們剛進廠那會兒好太多啦!”今年45歲的聶艷何是平頂山人,2001年進入裕豐紡織工作,在前紡清花工這個崗位已經干了23年,見證了企業由傳統紡織到智能織造的轉變。
“有句老話叫,‘重工業不重、輕工業不輕’。紡織行業雖是輕工業,但勞動強度絲毫不遜其他重體力行業。”回憶起最初的工作環境,聶艷何感慨道,紡織車間工人要過三道關,首先是三班倒運轉關,正常生活規律被打亂;其次是噪聲和棉絮關,紡織機器巨大的轟鳴聲、四處飛舞的棉絮讓人不適;最后是來回行走關,工人身著白圍裙、頭戴白圓帽,圍著機器不停地來回走動和操作,一個班次下來常常累得腿酸。
“2018年,生產車間進行了智能化改造。你看,這是我們的自動紡線機,可以將紡好的線自動纏繞在紡軸上。工人做一些簡單的工序并檢查機器運行情況就行了,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生產效率提高不少。我們也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加強學習,成為能夠操作新型機器設備及管理自動化生產線的技能工人。”聶艷何說。
2012年,聶艷何的妻子李延玲從廣東深圳回到許昌,也進入裕豐紡織工作,目前是一名前紡粗紗工。“雖然工作累點兒,但是收入很可觀,一個月能拿5000多元。我們在許昌買了房,把家安在了許昌。”提起目前的生活,李延玲笑著說。
“企業效益好不好,設備很重要。”在裕豐紡織工作20多年的李秀紅,目前是生產車間負責人。提起裕豐紡織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的變化,她告訴記者:“我們公司投資3.5億元對生產線進行更新換代,建成了3萬多平方米的數字化智能車間,用工水平、人均年產值等在全國紡織行業均名列前茅。比如,之前絡筒車間每臺機器需要一名工人管理,現在一名工人可以同時管理四臺機器。我們通過地道吹風等方式,及時清理棉絮,實時監測車間濕度、溫度,使工作環境得到改善。我們本著高效、低碳、循環等綠色制造理念,持續關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水、電等能源管控,打造‘綠色工廠’。”
機杼是紡織行業的專用名詞,《木蘭辭》中就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的描述。錠子即紗錠,紡織廠紡紗的重要工具,一家紡織廠的規模業內往往以擁有多少萬錠來表述。
“目前,國內紡織行業萬錠用工在65人左右。裕豐紡織萬錠用工降低到22人左右,極大降低了用工成本,萬錠產量提高20%以上,產品質量達到烏斯特公報(世界紡織工業對纖維等分類參考指標)先進水平,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紡紗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建成了全天無人值守的‘黑燈工廠’。”裕豐紡織副總經理徐子立對記者介紹。
織造變“智”造。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一轉帶三化”,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引領、撬動、賦能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機”。
“作為我省第一家智能化紡織企業,我們充分利用自動化、信息化實現紡紗生產過程產量、質量、能耗、人員等全方位自動監控,極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作為我市紡織服裝產業鏈盟會長單位,裕豐紡織將不斷引導我市紡織服裝企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智能化改造,實施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加快推動體系重構、流程再造、動能轉化。”徐子立表示。
編輯:楊儀 劉靖雯 校對:張文正
責編:賈同嶺 終審:楊紅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