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臨近,市民在超市選購月餅。
中秋節將至,很多人都在規劃著中秋節假期怎么過。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帶著家人游山玩水,團圓都是不變的主題。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在許昌過中秋節有哪些習俗?本期《人文許昌》帶你深入了解這個充滿溫情的傳統節日。
民俗活動豐富
五仁、豆沙、蓮蓉、巧克力、榴梿、紫薯……9月11日,在市區一家超市內,記者看到多種口味的月餅擺滿了柜臺。“中秋節吃月餅是傳統習俗。我記得小時候月餅品種比較單一,最常吃的是五仁月餅,里面除了有果仁外,還有青紅絲、冰糖,雖然口感比較硬,但味道香甜,孩子們都很喜歡。”市民李彩霞挑選了幾塊老式五仁月餅,說想重溫一下兒時過中秋節的回憶。
對許昌人來說,月餅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
許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韓曉民在其著作《民間記憶》中描述了中原地區中秋佳節的傳統習俗:“中原地區的傳統月餅稱老式月餅,餡兒中有五仁、青紅絲和冰糖,一個半斤重或一斤重,只在中秋節晚上才能吃上。家庭主婦會計算好全家有幾口人,然后把月餅切成幾塊,每人分一塊,象征家庭團圓美滿。”
餅在古代是一類面食的總稱,如面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面叫溲餅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
為節令食品命名、賦形,以體現對團圓的追求,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常見的做法。月餅是中秋節的節令食品,其形取圓,其名有“團圓餅”的說法,無論是用來做祭月的供品,還是做饋贈親朋的禮品,都包含團圓之意。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
許昌人在中秋節前不但要準備月餅,還要走親戚。
“中秋一過,天氣漸漸轉涼,在外的游子也該回來更換冬裝、棉被了,中秋節給了他們回家的理由。”韓曉民說,中秋節的核心在于團圓。
《許昌縣志》(二十卷·民國十二年1923年石印本)曾記載:“中秋以瓜果拜月,供大蒸餅以像月形,為賞月會。”
中秋之夜,一家人圍張小桌而坐,分食月餅,品嘗瓜果,舉頭望月,或重溫嫦娥奔月神話,或遙望玉兔搗藥、吳剛伐桂身影,或拉拉家常、憶憶往事,很溫馨。
古時許昌人的最佳賞月地點是哪里?
“石梁河畔夜迢迢,驀見銀蟾涌碧霄。水際連天渾一色,卻疑身度彩虹橋。”這是許昌古十景之一的“石梁皓月”,也是當時最佳的賞月地點。
許昌城西北方向有一條石梁河,有碑文記載,石梁河上有橋曰石梁橋,河兩岸為開闊地,橋下流水清幽。因夜深人靜,皓月當空,觀看水中明月,水天一色,被稱為“石梁皓月”。
文化內涵深厚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那么,中秋節起源于何時呢?
有學者認為,中秋節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祭月之禮。中秋節極具東方文明特色,凝聚了以和諧、安定、圓滿、和平為期待的民俗文化。
“古人崇拜天體,有祭日拜月之舉。”韓曉民說,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淀,中秋節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被不斷豐富。
中秋節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將它追溯到周朝。從漢代開始,祭月的活動逐漸演變成賞月之風。西漢公孫乘、南北朝的謝莊都曾作有《月賦》,但這些詩賦所說的賞月時間,并不在農歷八月十五。直到唐宋時期,中秋節才成為一個民俗節日。《舊唐書·太宗紀》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自此以后,中秋節越來越興盛,直至今日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節日。
詩詞歌賦優美
在眾多影響深遠的傳統節日中,中秋節因與皎皎明月相關聯而有了獨特的情致。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賞月之余,古人也多在中秋月圓之時,抒發對遠方親友的無盡思念。“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代詩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里曾這樣感慨。
中秋夜思念親人,最著名的當數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通篇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牽掛與思念。又是一年中秋節,蘇軾與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之月。
喜悅之余,蘇軾又抒發了相聚不久又得分離的哀傷:“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唐代詩人杜甫也曾望月遙想遠方親人:“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唐代詩人白居易更愿呼朋喚友欣賞中秋夜美好的月色:“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他也曾因不能與好友元稹共度中秋節而寫下“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的詩句,表達無盡的思念之情。
中秋節就要到了,也許你已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也許你正忙于工作不能回家,無論身處何方,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輪故鄉的明月。
編輯:李翊颯 劉靖雯 校對:李炎
責編:王嬋 終審:楊紅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