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0 09:41:45 來源: 許昌晨報 作者: 許廷合 牛志勇 譚宜姝 王威 文/圖
我要分享:
一名工人在展示剛做好的新鮮粉條
孫溪烽在介紹企業發展歷程
成品粉條
掃碼看視頻
隆冬是孫溪烽最喜歡的時節,因為這個時候制作的紅薯粉條品質最好。
12月10日,記者走入位于禹州市朱閣鎮的盛田農業百年粉坊,看到老式灶臺里炭火正旺,一口直徑約2米的大鍋冒著騰騰熱氣,孫溪烽一手將裝滿淀粉糊的漏勺保持平衡,一手均勻地敲打著漏勺,粉條從漏勺底孔流出,成為細細、長長的“銀絲”,滑進滾燙的熱水里。
“漏粉,講究的是一氣呵成。”雖然年紀不大,但在粉條制作技藝上,孫溪烽顯然是一把好手。
作為地道的中原特色美食,禹州粉條的加工生產已有500余年歷史,以其爽滑筋道的口感享譽四方,當地粉條制作技藝更是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做粉條的,我從小就跟隨爺爺和父親學習手工制作粉條技藝。可以說,我從記事起就跟粉條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年30歲的孫溪烽介紹,“手工制作粉條非常講究,從選薯、洗薯、剁薯、磨薯,到過大鑼、過二鑼、兜粉蛋,再到和粉糊、漏粉、煮粉、曬粉等,一共有1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講究,只有整套工序配合好了,做出來的粉條才能既晶瑩剔透,又爽滑筋道。”
對粉條制作技藝如數家珍的背后,恰是時光凝練的美味傳承。記者在禹粉文化博物館里看到,自明清時期“老孫家粉坊”創辦以來,“一根粉”在孫溪烽家已傳承五代。孫溪烽的父親孫繼周,入選禹州粉條制作技藝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孫溪烽被評為禹州粉條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今年6月,盛田農業百年粉坊憑借百年禹粉記憶、獨特的制作技藝和持續的匠心傳承,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以家庭為基石的代代相傳,讓每一根粉條都凝聚了匠人的精湛技藝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也讓孫溪烽更懂得熱愛與堅守的意義。2017年大學畢業后,孫溪烽從父親孫繼周手里接過了盛田農業百年粉坊,扛起了傳承發展的重任。
“傳承傳統技藝,既要有匠心、堅守傳統,又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孫溪烽告訴記者,為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他主導組建高規格研發團隊,在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后,成功研發出從干粉條到鮮粉條的歷史跨越,完成了14項新型技術專利,真正讓紅薯粉條實現了“七十二變”。
“在人們的記憶中,粉條都是曬干保存,食用前用水泡發才能下鍋。”孫溪烽進一步介紹,得益于薯類鮮粉制品技術的研發,其目前已成功研發生產出紅薯粉、紫薯粉、蔬菜粉、紅蘿卜粉、山藥粉、藥食兩用粉等四大類14個品種,實現粉條開包即可下鍋,59秒即食。由孫溪烽帶隊研發的紅薯方便鮮粉條,在第二十三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被評為“后稷獎”。
傳承數百年的禹州粉條制作技藝,因科技元素的加入,更具活力和魅力。“目前,我們在四川成都注冊成立了品牌運營分公司,創立了‘大宋官粉’品牌系列鮮粉條,產品不僅進駐海底撈、鍋圈食匯、七欣天、胖東來、大潤發等知名火鍋企業及知名商超,而且遠銷英國、韓國、澳大利亞、柬埔寨、越南等地。”孫溪烽說道。
孫溪烽介紹,依托公司的技術和文化,他順勢創辦了盛田農業農民田間學校,將粉條產業的新技術、新知識、新方向無償傳授給鄉親,助力老鄉變“專家”,帶動周邊朱閣、古城、淺井、火龍等鄉鎮十幾個村的村民流轉土地發展紅薯種植3萬余畝,直接帶動農戶560戶、間接帶動農戶2800戶,戶均年增收兩萬元以上。
孫溪烽表示,公司發展至今,從一個人發展到一群人,從干粉條發展到鮮粉條,從手工小作坊發展到“中華老字號”,從傳統的漏粉老手藝發展到智能自動化,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老手藝傳下去、發展好,是他不變的初心。
采訪臨近結束,孫溪烽又帶著記者參觀該公司的非遺直播間,只見門口的對聯寫道:“把小事做精方成絕藝,唯初心不悔便合高明。”
編輯 張鵬 李翊颯 校對 李炎
責編 李炎 終審 劉俊民
附件:
許昌日報客戶端(Android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客戶端(iPhone版)
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