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的節日。而提起宮燈,就一定少不了本莊燈籠。
1月19日,記者前往有“燈籠村”之稱的長葛市古橋鎮本莊村采訪。春節臨近,這里年味愈發濃厚,燈籠廠大門上掛著一串喜慶的大紅燈籠,院子里放著成箱的植絨宮燈。“這些都是附近客戶預訂的,這兩天就會來取。”燈籠廠負責人本改性說。
今年77歲的本改性,是本莊燈籠的第四代傳人,也是遠近聞名的燈籠制作藝人。
在他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各式大大小小的燈籠,有圓滾滾的紅紗燈、古色古香的四角宮燈,也有造型各異的新式宮燈,充滿年味。
本改性告訴記者,本莊燈籠制作是從他曾祖父開始的。百余年來,本莊村燈籠制作藝人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名副其實的“燈籠村”。2019年,本莊燈籠入選許昌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燈籠雖好看,制作卻不容易,需要經過十七八道工序。”說起自己的老本行,本改性打開了話匣子,每到年底,紅燈籠就會迎來銷售旺季。“特別是臘八以后,訂單量開始大幅增加,每天都有外地客戶聯系訂購。”
采訪中,火熱的銷售場面,從老本的“熱線電話”就可見一斑。
“車到了,貨都裝上車吧。”
“你查一下,車上有多少件,趕快對接一下聯系人。”
往往這個電話剛掛掉,另一個電話緊接著就打了進來。老本心細,每個電話的收發貨信息,他都會及時用筆在本子上記下來。
合上記滿電話號碼和出貨數據的本子,老本的臉上滿是喜悅。“今年燈籠的銷售行情特別好,臘月的前半個月我們已經賣出去了12萬個燈籠,過了小年會進入銷售高峰期,臘月里賣20萬個沒問題。”
“燈籠要想賣得好,不只是質量好,關鍵還要服務好,花樣新。”在老本的燈籠廠里,他的小孫子本二豪接過了話茬。
小伙子今年上大三,每年寒假回家幫忙賣燈籠,也成了他雷打不動的“家庭作業”。本二豪指著屋里掛著的大大小小燈籠介紹:“我們的燈籠有走馬轉燈、大紅燈籠、宮燈、八角燈、折疊燈、刺繡燈等40多種款式,規格最大的3米高、撐起來直徑接近6米,幾乎有一座房子那么大,而小的僅有2厘米高……你能想到的各種燈籠,廠里基本都能做,并且提供上門安裝、燈光設計等多樣化服務。”
“師古而不泥古”,讓本莊村的燈籠生意越做越紅火。如今,本莊燈籠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美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春節“氛圍擔當”。
“2025年蛇年新春是第一個‘非遺’春節。本莊燈籠作為許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裝點好我們的中國年,而且要把年味兒輸送到全世界。相信我們本莊燈籠會越走越遠、越走越亮。”談及未來,本改性充滿信心。
編輯:王輝 杜鵬勃 校對:張文正
責編:賈同嶺 終審:楊紅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