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浪起,撲面穗生香。
5月21日,在市農科院的小麥試驗田里,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田香偉戴著遮陽帽,身穿迷彩服,彎腰在田間穿行,只見她手握一把麥穗,仔細觀察麥粒的飽滿度。
“這一株不錯,抗旱、抗干熱風能力強,穗粒數還多?!碧锵銈ビ眉t色膠帶系住選中的麥株。
每年5月到6月,田香偉和她的同事們都要進行為期40天的“選單株”工作——從數萬株小麥中篩選出兼具抗病、高產、優質等特性的個體,作為下一代育種的“種子選手”。
“一個單株能不能入選為優良品種的培育材料,要經過‘三看’?!碧锵銈フf,看株型是否挺拔、看穗部有無病害、看籽粒是否均勻。通過初選的單株將被單獨脫粒,送往實驗室進行基因檢測和品質分析,最終只有不到1%的個體能進入下一輪育種。
自古以來,糧安天下,種為糧先。一粒小小的種子,關乎我國糧食安全,承載著端牢“中國飯碗”的希望。在有限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
市農科院小麥所以高產、穩產為主要育種方向。截至目前,該院通過國家級、省級審定的小麥品種已有17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6項。
可是篩選一顆好的種子猶如大海撈針,要想培育成一個好的品種,往往需要十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這期間,需要對小麥進行不斷地選擇,需要團隊成員對每一個關鍵的性狀進行反復分析。
對于這點,田香偉的同事張存利深有體會?!懊磕晡覀円N植各類小麥種質資源新材料2700余份,配置組合2000多個。第二年再從2000多個組合里選擇200至300個組合種植,之后每年從后代中選擇單株10萬至15萬株(穗),室內選擇淘汰30%至50%,種植單株、單穗10萬余行。”張存利說。
為了培育出既高產又優質且抗病的小麥良種,育種專家們通常需要將具有不同突出性狀的小麥進行“聯姻”,從其后代中選擇符合育種目標的單株,收獲其籽粒后,經過秋天播種、春天“結親”、夏天“選秀”收獲,再循環往復,直到最終選育出綜合性狀良好且表現穩定的新品系,這期間往往要經歷十數年的時間。
之后,這些新品系從小試驗田一步步走向生產大田,再經歷5年的品種區域試驗,才有望成為小麥品種。其中更優秀的會成為在小麥主產區大面積推廣的國審小麥良種。
“現在真希望每天時間能多一點兒,讓我們能趕在收獲前反復觀察記載,把所有育種材料在這個時期的生長變化都記在腦子里,對于后面的選擇才更精準。”談話間,張存利掏出筆記本記錄下一組組數據,這也是他延續了多年的田間習慣。
此外,為保證育種純度,收割必須分品種、分地塊嚴格進行,有時甚至需要人工輔助,這也大大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糧食作物,而黃淮麥區是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選育出適宜這一地區種植的單產水平高、品質好的小麥品種,就能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也是我們育種人最樸實的愿望?!睆埓胬f。
夜幕降臨,試驗田慢慢安靜了下來。明天,新一輪的選種將繼續。在這片金色海洋里,每一株被標記的麥子,都承載著端牢“中國飯碗”的希望。
編輯:劉磊 張鵬 校對:樊迎喜
責編:毛志剛 終審: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