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八仙“瘋狂打工人”
核心提示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我市有多家企業(單位)攜數百件展品參會,全方位、立體化展示許昌文化創意成果。其中,“許昌人”剪紙、麥秸畫《貝葉蟲草》、銅八仙“瘋狂打工人”等在展會上備受熱捧。
“許昌人”剪紙有看點
“這幅剪紙作品主題鮮明,寓意深刻,形象地反映了‘許昌人’的歷史演變過程。”5月24日,看到河南館《“許昌人”與現代人類起源》剪紙作品,一名來自廣西南寧的觀眾對記者說。
剪紙作者李俊奇說,靈井“許昌人”遺址位于建安區靈井鎮。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發現人類頭蓋骨化石,命名“許昌人”。學術界認為這是研究中國現代人類起源的重大發現,被評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許昌人”與現代人類起源》以“許昌人”串聯古人類演進史,鏤空的古人類圖譜環繞地球家園,詮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中間的“三魚共首”暗喻“三生萬物”的東方哲學。作品運用陰陽刻交替技法,使粗獷的原始線條與細膩紋理碰撞,傳統剪影藝術由此獲得跨越時空的敘事張力,喚醒觀眾對人類文明起源、命運與生態環境的深層思考。
《貝葉蟲草》25天完成制作
建安區麥秸工藝品工作室楊麗曾攜麥秸畫《聽琴圖》亮相2024年“文博會”。那一年楊麗的作品賣出近六位數高價,今年她又攜帶麥秸畫《貝葉蟲草》參展。
《貝葉蟲草》是齊白石四條屏國畫花鳥畫之一,這幅作品我們歷時25天創作完成,設計時參照齊白石先生原作,按照1:1比例還原,融入現代美術思想及繪畫、緙絲技法,樹干、蟲草等元素線條細膩自然,充分展示麥秸畫民間傳統工藝瑰寶。
“整幅畫作簡潔大方、用料講究,制作細致入微,畫作中的動物栩栩如生。”一名來自深圳的觀眾說,去年,他在深圳“文博會”上見到過楊麗的麥秸畫,得知她今年再次參展,就專門過來參觀她的新作。
銅八仙“瘋狂打工人”受熱捧
“這套文創作品非常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它以洞八仙為IP形象,在服飾、形象、設計上既現代又有情趣,創意爆發,讓人看了愛不釋手。”一名叫楊雯雯的觀眾說。
許昌市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趙瓊說,這是他們與中原科技學院共同創作的作品。該作品以館藏明代銅八仙人物IP和神話故事為設計元素,結合現代職場打工人的形象特征,提煉出8種具有象征意義的職場人形象,在保留文物原有肢體動作和頭部特征的基礎上,將銅八仙的服飾替換成打工人服裝,以此傳達“瘋狂打工人”的主題,表達職場人在高壓環境下的各種情緒。
一場跨越千年的“文物變形記”,通過文創賦能,讓這些沉睡的館藏文物以全新的姿態闖入現代人的生活,實現從博物館展柜到“貨柜”的華麗轉身。
■相關新聞
禹州兩件鈞瓷作品入選國家版權局產權保護主題展覽
本報訊 (記者 黃增瑞 通訊員 武鵬亮)5月24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亮點頻現。國家版權局舉辦的版權保護主題展覽,河南版權館驚艷首秀,禹州孔家鈞窯的兩件鈞瓷作品成功入選,這不僅是許昌鈞瓷產業在產權保護領域的重要成果,更標志著其在創造性轉化、文化創新性發展上邁出堅實步伐。
此次河南版權館以“版權賦能價值創新驅動未來”為主題,精心打造64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圍繞“根脈傳承·版權守護、創新發展·版權賦能、文化出海·版權護航”三大板塊,全方位呈現河南以版權激活傳統文化、驅動產業煥新的精彩實踐。
眾多展品中,孔家鈞窯的兩件作品尤為引人注目,其版權設計榮獲國際文化交流項目認證,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國際視野,并成為國家級地理標志產品,彰顯了河南文化借助版權保護“揚帆出海”的強大底氣。
“版權保護方面,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去年就對400多件鈞瓷作品進行了版權保護。”禹州鈞瓷文化博物館館長劉興興說,通過系統化保護,能有效防止傳統技藝被無序模仿或篡改,并確保工藝的純正性和歷史延續性,這樣既能守護千年窯火不熄,又能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煥發新生。
從鈞瓷獨特的“窯變”藝術,到數字技術帶來的“蝶變”體驗;從非遺工坊匠人的精湛技藝,到數字技術營造的沉浸觀感,許昌文化產業正以版權賦能為關鍵支點,全力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
通過版權的有效保護與轉化利用,文化正逐漸成為驅動許昌產業升級的強勁動力,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編輯:李炎 張鵬 校對:趙欣
責編:李炎 終審: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