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21日天氣雷達圖。許昌市氣象臺供圖
許昌氣象站技術人員對自動站進行檢修。李文峰 攝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數十年來最強降雨……連日來,在許昌人的朋友圈,暴雨刷屏。受強降水影響,我市出現洪水、內澇、街邊車輛被淹等險情,雨情也一直牽動著全市人民的視線。為何許昌雨勢如此猛烈?此次降水過程有什么樣的特點?7月22日,許昌市氣象局副局長王紅燕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許昌究竟下了多少雨?
7月17日以來,許昌出現區域性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強降水時段主要集中于19日白天至7月21日夜間。
監測顯示,7月19日7時至7月22日6時,全市平均降水量307.8毫米。其中,全市降水量超過500毫米的站點5個,250毫米—500毫米的站點72個。最大降水量出現在禹州莊溝,為591.3毫米。
王紅燕表示,本輪降雨呈出現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小時雨強大、極端性強的特點。鄢陵陶城,最大小時雨強107.6毫米,過程降水量518.9毫米,同時突破了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過程降水量禹州莊溝591.3毫米、小靳莊582.6毫米,也突破了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從7月19日7時至7月22日6時,在許昌市區,超250毫米以上站點12個,100毫米—250毫米站點7個。其中,艾莊428.7毫米、張潘380.5毫米,中心城區321.2毫米,城區已出現明顯內澇和積水。
許昌市氣象局工作人員正在觀測天氣。 記者 許廷合 攝
許昌歷史上都有哪些暴雨?
據《許昌市志》記載:“1919年7月至9月,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連降大雨,河道漫溢決口。許昌縣、長葛縣農田被淹,許多房屋被沖塌,京漢鐵路被沖毀;鄢陵城北和城南至陶城一帶盡為澤國。”
而在《許昌史話》中,也對1919年許昌大水有著詳細描述:“1919年許昌夏秋之間雨水之大,人民受災之重,驚動全國,成為各大報紙的重要新聞,這在許昌近代史上尚屬首次。”
王紅燕介紹,許昌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位于南北氣候過渡地帶,氣候復雜多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多發、頻發,而相對較近的一次強降雨,則是發生在2006年。
據介紹,2006年7月2日,我省中東部地區出現罕見的特大暴雨過程,強雨帶呈東西走向,全省12個站點出現暴雨,6個站點出現大暴雨,1個站點出現特大暴雨。長葛市出現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達335.9毫米,突破該站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強降水造成農田被淹、河流暴漲、水庫調閘放水,部分路段及橋涵被沖毀。
王紅燕說:“今年7月19日至7月22日,我市出現的區域性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過程,從影響范圍、降水強度、持續時間和極端性等方面,都超過了2006年7月2日長葛特大暴雨過程。”
造成強降雨的原因是什么?
王紅燕表示,本輪強降雨主要是受副熱帶高壓、黃淮低渦及臺風“煙花”遠距離影響。
在此次強降水過程發生之前,許昌位于副熱帶高壓西南側、低渦西北側,水汽輸送和輻合條件不顯著。
7月19日,低渦系統減弱南調,其外圍偏東氣流與今年第6號臺風“煙花”外圍東南氣流貫通發展,東南風急流攜帶大量水汽向我市上空輸送,配合地面弱冷空氣和超低空急流、輻合的影響,自7月19日至7月22日,我市出現連續區域性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天氣過程。
“此次強降水天氣的發生,有臺風遠距離水汽輸送的作用,也有超低空急流和輻合系統的共同影響,產生的雨量和造成的影響比較罕見。”王紅燕說。
近期我市的降雨還多嗎?
王紅燕介紹,7月24日至7月26日,我市以多云到晴的天氣為主。在“七下八上”防汛的關鍵時期,我市降水量呈偏多趨勢,預計較常年偏多兩成左右,仍需加強防汛工作。
據了解,針對此次強降水過程,全市氣象部門升級進入重大氣象災害(暴雨)Ⅰ級應急響應,汛期氣象服務領導小組成員全體在崗值守,一把手靠前指揮,氣象全體人員嚴陣以待,全力做好氣象服務工作。一是提高信息報送頻次,每三小時報送預報預警信息,每一小時報送雨情信息;二是擴大信息發布范圍,通過決策短信服務平臺日均發布氣象信息3000余條次,向全市移動、聯通、電信約385萬手機用戶全網免費發布暴雨、大暴雨天氣預報;三是提升預報服務效益,加強與省氣象臺、周邊地市氣象局會商研判,提前三天做出準確預報,不間斷跟蹤雷達,及時發布短時臨近預報和預警信息,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責任編輯:
附件: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