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舉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場景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秋風拂過,田疇似錦,沃野生金,又是一年豐收時。
果園里,沉甸甸的柿子掛滿枝頭;田野里,秋風吹過,成片的谷穗笑彎了腰……這是一年中最讓人喜悅的季節,農民辛勤的耕耘迎來了大地豐厚的回饋。
隨著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到來,讓我們透過豐收的場景,記錄農民滿滿的幸福感,同時,也讓我們溫習一下心中的秋收記憶。
豐收節的那些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一流傳千古的詩句,描繪了秋日豐收的景象。
詩中的粟俗稱谷子,脫殼之后,稱為小米,是世界上古老的農作物之一。
在“最早的中國”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大量碳化谷物顆粒,其中60%是碳化谷子顆粒,這說明距今4000年左右,在伊洛河流域已大面積種植谷子。
其實,許昌和谷子也有著千年淵源。
9月13日,襄城縣潁橋回族鎮熱鬧非凡,這里正在舉辦第四屆谷子節。
秋風奏樂、谷海潑畫,大自然為勤勞的農人頒獎;農民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節日。
近年來,潁橋回族鎮每年種植谷子2000畝以上,采用“煙谷輪作”現代循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持續促農增收。
而在建安區榆林鄉石莊村村北的一片谷子地里,沉甸甸的谷穗耷拉著“腦袋”提醒大家,收獲的季節已經到來。
建安區榆林鄉盛產小米,谷子種植歷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傳說三國時期,曹操令其子曹丕到許昌西南14公里(小泥河南岸)領兵屯田,種植的谷子經過晾曬、脫殼后,被熬成米粥,米粥色澤金黃且濃香可口、營養豐富。自那以后,谷子種植技術便在當地流傳開來。
谷子的豐收只是我市秋收季節的一個縮影。在豐收的季節,我們即將迎來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每年公歷9月23日至9月24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這個節日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了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可以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能展現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每逢中國農民豐收節,我市都會舉辦各類活動,并開展特色農產品直播。
名優農產品都有哪些
豐收季節,咱許昌都有啥名優農產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9月15日,在位于襄城縣雙廟鄉群月專業種植合作社的紅薯種植基地,一片片綠葉隨風舞動,綠油油的紅薯秧像一塊綠色地毯。隨著紅薯收獲機緩緩行駛,一個個紅艷艷的紅薯破土而出。
該合作社負責人郜朋告訴記者,他找了30余名村民加班加點采收紅薯,線下直營,以禮品箱包裝出售,目前已經談好了不少訂單。
襄城紅薯始種于清乾隆年間,距今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全縣紅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0萬畝以上,以麥薯套種、煙薯套種、純作春薯和夏薯種植為主,年產鮮薯50萬噸,注冊的產品商標有“八士崗”“襄寶”“柏寧崗”等,常年暢銷全國各地。
在長葛市石象鎮胡莊村的胡蘿卜地里,石象胡蘿卜種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馮學杰在查看胡蘿卜的長勢。
長葛胡蘿卜始種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外皮光滑,口感清甜,可溶性糖、胡蘿卜素、水分等營養成分均優于普通紅蘿卜,其中胡蘿卜素含量是參照值的近3倍。
“原來的胡蘿卜是淡黃色的,上粗下細、質地硬、帶刺兒,而且產量低。”馮學杰說。胡莊人在種植胡蘿卜上潛心研究,如今的胡蘿卜呈圓柱形,色澤鮮紅,生吃、熟吃均可。長葛胡蘿卜名揚四方,暢銷浙江、湖北、湖南、廣東等省份。
此外,許昌還有河南省盛田農業有限公司的酸辣粉、許昌市六只螞蟻食品有限公司的辣椒醬、許昌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即食產品、許昌優加糧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代餐粉等深受群眾喜愛的農產品。
名特優新農產品的收集,對篩選、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滿足公眾對安全優質營養健康農產品的需求,實現優質健康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市抓住機遇,繼續挖掘、篩選、培育名特優新農產品,持續打造許昌名特優新農產品新亮點。
拉長農產品產業鏈
秋收季節,農民朋友收獲的不只是甜蜜的果實,更有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建安區陳曹鄉尚莊村的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
廣闊的田野中,一個臂長300米、自帶輪胎的全自動噴灌機分外醒目。
“這叫中心支軸式噴灌機,一天可以澆地100多畝,頂20多個勞力,省時省力。”尚志偉說,“田地里裝有固定式、半固定式、絞盤式、地埋式自動伸縮等多種噴灌設備,澆地也從粗放式的‘大水漫灌’轉向精準‘噴灌’。”
產業興,百業興。許昌很多鄉村在保留傳統風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適度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休閑、科普研學等新產業新業態,開拓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多虧合作社提供的就業崗位。”看著生機勃勃的辣椒,襄城縣湛北鄉尚莊村村民常素英說,現在守著家門口就能掙錢。
在拉長農業鏈條的過程中,許昌借助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機遇,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建成多個都市生態農業園;依托鄢陵花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成了五彩大地觀光休閑度假區等10多個生態旅游觀光項目,推動著花木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打造禹州大鴻寨山地游等鄉村旅游線路,帶動一批村莊吃上“旅游飯”。
在農村創業走上致富路的“80后”“90后”還有許多。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襄城各相關職能部門做好政策引領、項目扶持、技術指導、人才培訓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從大城市回到鄉村奮斗,創業致富,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反哺家鄉。
如今,以禹州為中心,發展道地中藥材種植,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2萬畝,年產量達15萬噸;以襄城為中心,建設高標準現代煙草示范園區,全市煙葉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煙農畝均年收入4000元;以鄢陵為中心發展花木產業,全市花木種植面積近100萬畝,年產值突破100億元。
葡萄晶瑩剔透、紅薯碩大飽滿、煙葉肥美金黃、辣椒長勢喜人,豐收的喜悅洋溢在鄉親們的心田。
編輯:張鵬 李翊颯 校對:李炎
責編:李炎 終審: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