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
作為一所扎根許昌的高校,許昌學院多年來立足辦好許昌人民的大學,與許昌共建、共生、共融、共享,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導、高校主體、行業引領、企業參與、校地互動”政產學研機制,被教育部譽為“許昌模式”。
1月9日,市委副書記、市長楊小菁到許昌學院調研。她滿懷深情地說:“許昌學院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省屬高校,是許昌重要的功能資源、城市名片和人才高地。把許昌學院建設好、發展好是全市上下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市政府將持續加大對許昌學院的支持力度,全力為許昌學院建設營造環境、提供保障。”
殷殷期望催人奮進,校地攜手再創輝煌。如今,許昌學院正通過建強優勢學科、推動科技創新、助力產業發展、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實現與許昌市的同頻共振、城校共生。
2023年5月,許昌市生物醫藥產業政校銀企對接會在許昌學院舉辦。
2024年10月,許昌學院參與承辦2024中國(許昌)鈞瓷產業技術發展大會。
2024年4月,許昌學院召開2024年黨建暨思想政治工作會議。
學科·筑基|構建理工特色學科專業體系
該校聘請褚君浩院士擔任首席科學顧問,會聚了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等一批領軍人才,培育和全職引進了鄭直、姚致清、黃繼紅3名中原學者,分別領銜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食品與營養3個優勢學科團隊,重點對接新型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現代食品等7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聚力打造了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食品與營養等3個優勢學科學院,電力裝備與信息工程等6個專業集群,食品醫藥與健康、超硬材料等7個特色產業學院,直接呼應許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該校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資源與環境、翻譯等5個學科獲批新一輪河南省重點學科。依托信息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聯合打造的電子信息重點學科,以優秀學者領銜,凝練網絡與信息安全、大數據技術與工程兩個領域4個方向團隊,共建河南省偏振感知與智能信息處理國際聯合實驗室、河南省大數據安全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個省級平臺,河南省密碼學與數據安全理論及應用創新型科技團隊等3個科技創新團隊,支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等9個本科專業,擁有2個河南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堅實基礎。
許昌學院師生在工程訓練中心進行實踐教學。
該校依托化工與材料學院和表面微納米材料研究所,建有河南省微納米能量儲存與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實驗室主要面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特別是超硬材料產業鏈、化工新材料和綠色建筑等重點產業鏈及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與產業相關企業密切合作,獲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河南省專利獎二等獎1項,近3年發表SCI論文104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5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志性成果。
該校黃繼紅教授帶領團隊創建河南省功能食品LCA綠色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和功能食品綠色制造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對接河南省生物藥物產業實際需求,帶領食品與藥學院骨干教師凝練學科方向,組建河南省精準營養與綠色生物制造創新團隊,以科學研究帶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建立國際上首個小麥蛋白數據庫,研發的小麥源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突破6項技術瓶頸,發掘麥胚蛋白的7種生理功能,實現8種工藝創新,開發20種功能產品,比如貝婦能、免疫協同效應因子、航天用全營養膳食芯片貼等,研發技術成果在國內多家企業推廣。
目前,該校還擁有河南省納米能源與催化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河南省微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教科研和產學研合作平臺,在新材料和新能源領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
黃繼紅教授團隊研究小麥高值化生物制造成果頗豐。
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聯合攻關,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人才培養方面,許昌學院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造性地構建了“產學研教科創一體化”的OPCE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范式,持續實施科研反哺教學質量工程,將“開放”與“實踐”融入教育和創新全過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OPCE’體系構建與實踐”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學校現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46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省級創新團隊等49個,建有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17個,國家級一流課程5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精品課程、示范課程91門,6個專業順利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教育部師范類專業第二級認證。學校深化教學數字化改革,獲評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應用場景案例1項。5年來,該校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49項。該校學生在國家級學科競賽中獲獎8000人次。其中,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大賽國賽銀獎1項、銅獎2項,“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2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2項。超過20%的畢業生留在許昌就業創業,其中電力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就業占比將近30%。在國家電網河南省公司招聘中,該校畢業生連續3年位列全國高校錄用人數第一名。
2024年10月,《點石成金——非金屬納米導電電纜橋架的國際先行者》項目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銀獎。
學校全方位推進研究生教育,是河南省碩士學位授予重點立項建設單位。該校現有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153名、行業導師136名,先后與15所省內外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423人、博士研究生6人。該校聯培研究生在JACS等國際TOP期刊發表論文415篇,參與成果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3件。學校創新的“OPCE-P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獲2024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科技·創新|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近日,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勵結果公布,許昌學院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其中,黃繼紅教授團隊完成的“小麥高值化生物制造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繼該校鄭直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納米表界面低溫調控與光電催化效率增強”之后再次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24年該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80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4項,1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2人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許昌學院校長鄭直介紹,許昌學院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集聚力量推進原創性科技攻關,聚力打造新質生產力,努力為許昌源源不斷涌現科技成果、迸發創新活力增勢賦能。
學校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持續攀升,重塑了“2+1+N”高能級科創平臺集群,深度參與建設中原電氣和中原石墨烯2個省實驗室,建有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重點實驗室、4個省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重點實驗室、6個中原學者工作站在內的27個省級科研平臺,層次和數量均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
該校堅持以支撐許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導向,依托人才智力和平臺優勢,開展基礎科學問題探索與共性技術攻關。該校與市投資集團共建的“金剛石復合材料技術研發中心及中試基地”項目,與省科學院、市投資集團三方共建的超硬產業技術研究院(許昌中心)項目進展順利,項目規劃的金剛石高效生長裝備研發等實驗室建設同步推進,將進一步助力我市超硬材料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5年來,該校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4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37項,獲省級科研成果獎勵47項,發表SCI、CSSCI等高水平論文1534篇,授權發明專利781件,縱向科研經費到賬3800余萬元,獲省專利獎二等獎1項、首屆中部六省高價值專利大賽一等獎1項,榮獲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綜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十強高校稱號。
共融·共興|建立校地合作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近年來,許昌學院設立“校地合作專項”,建立校地合作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我們先后與許昌市政府和其所屬的6個縣(市、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鄭直說,在人才共建、協同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學校作了許多有益探索,產出了一大批成果。
該校高質量建設的許昌大學科技園,加強了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建設,構建了“科研項目從產業中來—科學技術在學校產生—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初創企業在大學科技園苗圃區孵化—成長企業在大學科技園產業園加速”的科技成果“產轉”生態體系。
上海天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IT服務、基礎架構國產化和智慧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2011年上市,公司總部設立在上海,在北京、杭州、南京、武漢、成都、沈陽、廣州等地開設了20多家分公司和服務辦事處。天璣科技河南分公司于2022年正式入駐許昌大學科技園,與許昌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食品與藥學院等聚力打造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技術人才儲備庫,聯合開展食材安全監管體系研發、生產等校企合作。
此外,該校大力實施校地人才共建工程,先后有132名教授、博士到地方企事業單位掛職,134名企業骨干到學校擔任兼職教授。該校的武璽旺博士,還有一個身份是黃河旋風副總經理、研發中心主任,通過他的“產學研用”合作紐帶,實現校企雙向奔赴、互相成就。校企雙方合作項目“黃河旋風金剛石工具用預合金粉項目”獲得“全國第六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殊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許昌市第一批助力產業提檔升級科技特派員38人中,該校入選34人,占到總人數的90%以上。此外,該校還有21名教師分別入選河南省“科技副總”、河南省科技特派員等。
該校深化協同創新,推進“許昌產業所需”與“許院科創所能”有效對接。圍繞鈞瓷產業發展,學校與大宋官窯等龍頭企業,在鈞瓷燒制工藝與釉料開發方面展開了系列研究,主持制定的國家標準《納米技術黏土納米材料第1部分:層狀黏土的特性及測量方法》獲批發布。
2024年10月,學校還參與承辦了中國(許昌)鈞瓷產業技術發展大會。圍繞中醫藥產業振興,學校組建了河南省中藥材混偽品鑒別與精深加工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助力我市中藥產業競爭力提升。5年來,學校先后與瑞貝卡等830余家企業簽訂技術服務合同1065項,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285項,為企業累計增加產值近27億元。
2024年10月,許昌市科普教育基地聯盟成立大會在許昌學院召開。
該校加快推動“許院智庫”建設。牽頭發起成立許昌市科普教育基地聯盟、“T-D-E”教學研究中心等,助力許昌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學校獲批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深度參與許昌市人大立法調研和草案修改,為“法治許昌”建設添磚加瓦。學校還與許昌市委外辦、許昌市商務局等共建翻譯實訓基地、河南省跨境電商人才培訓暨企業孵化平臺等,高質量服務“開放強市”建設大局。
郭濤表示:“下一步,許昌學院將搶抓當前教育強省戰略機遇,進一步強化校地共融共生理念,深深扎根許昌大地辦大學。學校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實的舉措、更大的力度,全力融入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和科技人才優勢,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校地合作和成果轉移轉化,努力培養更多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大力支持許昌市高質量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試驗區和‘五個強市’建設,努力為許昌經濟發展高質量、城鄉建設高水平、人民群眾高素質貢獻許昌學院力量!”
校園全景(本版圖片均由許昌學院提供)
編輯 賈同嶺 李詠梅 校對 樊迎喜
責編 王 輝 終審 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