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安區鄉村振興督導團赴張潘鎮古城村,圍繞提升建安區在文化旅游領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建安區文旅新品牌進行了專題考察,對開發“漢魏許都古城”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議。
一、基本情況
漢魏許都故城原稱許昌張潘故城,位于許昌市區東南方向大約是19公里處的建安區張潘鎮,占地面積達7.5平方公里,近方形,周長1.5公里。漢魏許都故城所處區域屬黃淮沖積平原,土質肥沃,適宜農耕。漢魏許都故城遺址中部偏西南位置有“毓秀臺”,是漢獻帝祭祀天地之所,為現存地上遺址最高點,也是漢魏許都故城唯一的地面遺存,遺址西北角處遺存“張公祠”,廟中奉祀張飛,廟內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漢司馬張公祠》碑一通。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于許縣,許縣遂成為漢朝都城,是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建立魏國政權。因“魏基昌于許”,221年曹丕改許縣為“許昌”。曹氏集團雄踞許昌的25年里,“奉天子以令不臣,時節鉞征伐四方”、大興屯田,廣攬賢才、革新吏治,發展生產,使這里成為三國時代北方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完成了中國北方的大統一,開創了“一代風骨、百世流芳”的建安文學。2013年漢魏許都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年代至今,遺址共經歷多次考古發掘,相繼出土了種類繁多的珍貴文物。
二、主要經驗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增強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責任感、使命感,加強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研究闡釋、活化利用,不斷挖掘人類探源歷史、三國文化、中醫藥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優秀文化傳統內涵,發揮文旅資源豐富優勢,充分釋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潛能,拓展文旅融合空間。目前,我區已成功創建了一個3A級景區楊水才紀念館,兩個2A級景區張公祠和七草堂康養園。靈井鎮霍莊村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鎮億元村”名單,被分別命名為河南省“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村”、河南省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桂村水道楊村、五女店老莊陳村入選“河南省旅游特色村”;五女店鎮樂佳美學農場被命名為“河南省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2025年1月,瑞貝卡發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入選“河南文化企業30強”、榮獲“中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稱號。
三、啟示與思考
1.漢魏許都故城的開發需要借助外力,對外開放需要優越的投資環境。在現有條件下,環境的概念不僅包括基礎設施,更包括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必須把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統籌規劃,相互促進,從而增加對外開放的吸引力。能夠引來專家學者,引來高新技術項目、引來外資,關鍵在于其自身的經濟實力,是一棵棵發了大財的個體商戶和民營企業家引來了國內外的“金鳳凰”。建安區有高起點、大跨度建設區域新區和小城鎮的超前意識和經驗。小城鎮建設一方面成為建安區招商引資的梧桐樹,另一方面也成為發展鄉鎮企業,增加鄉級財源的啟動點。建安區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財政狀況有所緩解,已經具備加快發展的物質基礎。但小城鎮建設步伐較慢,并且起點較低,不配套,功能較差。加快小城鎮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它可以自造優勢,形成氣候。因此,我們應按照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規劃,把小城鎮建設納入全區經濟大格局中統盤考慮,用抓工業、鄉鎮企業的力度,用改革的精神,不斷探索加速資金積累,加快建設步伐的辦法和途徑,力使全區小城鎮建設再上新臺階。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搞好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促進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關鍵,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我區從自身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鄉財政增加了收入。建安區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大農業,在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方面有廣闊前景,我們應該繼續抓好內部結構調整,培育新型農副產品基地,同時,鼓勵鄉、村兩級圍繞農副產品加工辦企業,更多形成“公司+農戶”的目標模式,更多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濟體系。
3.樹立項目為本、項目為大的發展理念,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利用上門招商、中介招商、節會招商等多種形式引進一批大項目;健全項目跟蹤服務機制,推進項目早落戶、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通過優質高效地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關聯度大的龍頭企業。分析一些項目未能落戶或進展遲緩的原因。
4.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報告會、講座、參觀學習提高廣大干部的思想認識,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向群眾宣傳“漢魏許都故城”開發建設的重大意義,將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項目建設的重大決策上來,凝聚力量,形成上下聯動、部門聯動、合力發展的局面,不斷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克服畏難情緒。
5.積極爭取建設用地。建議爭取上級部門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相對增加建設用地指標,核減基本農田面積,以確保項目建設用地進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編輯: 劉靖雯 責編:賈同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