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不夜城燈火輝煌
核心提示
這幾天,對于中國人來說,有一個非常好的消息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年”變成“世界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開啟了一片新天地。
中原地區是春節的重要發祥地。春節的文化內涵和情感紐帶一直不變,但儀式和習俗總在推陳出新。
隨著蛇年春節臨近,記者漫步在許昌的大街小巷,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那份歷久彌新的年味兒。
溯源 許昌春節有啥民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前后,人們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觀社火、逛廟會……那種和睦平安、團圓幸福的年味兒令人沉醉。
那么,作為中原之中的許昌,春節有哪些民俗?
“中原民間稱春節為‘年下’,因為百節年為首,又稱‘大年下’。但是一進入臘月,人們就慌著過年,所以有這樣的順口溜:‘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頂破氈帽。’于是就有了‘進了臘月就是年’的說法。”在許昌民俗專家韓曉民的《民間記憶》這本書中,對春節中原地區的民俗進行了詳細記述。
說起春節,很多人會想到廟會上熱鬧的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民俗表演,也就是“社火”。
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于中國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民間也稱‘玩故事’或民間藝術,在陜西、山西、河北、河南、遼寧等地廣為流傳。2006年5月20日,民間社火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火是民間中國漢族在傳統節日期間舉行的盛大祈福活動,是對踩高蹺、劃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雜耍的統稱。“社”為土地之神,“火”為火神,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社火演出,民間多稱“出社火”。其形勢壯觀、陣容龐大、內容豐富,受到歷代百姓的喜愛。許昌社火最早可追溯至葛天樂舞。
許昌還有大家熟知的社火村——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為了推動社火文化發展傳承,霍莊村成立了社火文化合作社。2024年春節期間,霍莊村舉辦了首屆社火文化藝術節,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支表演隊伍同臺競技,為群眾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演出。
熱鬧 歡樂祥和的“許昌年”
什么是有年味的中國年?那應該是在新春佳節遇見賞心悅目的風景,觀看精彩的特色演出,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感受闔家團圓的幸福。
近年來,我市深挖歷史文化“富礦”,積極整合“年”文化旅游資源,在各大景區、文化場館、休閑街區策劃開展系列活動,為市民和游客奉上文化氣息濃郁的新春盛宴。
以2024年春節為例,我市圍繞新春佳節主題,組織開展“2024新春系列文化活動”,包括文藝演出、馨悅書香、生動文博、藝術“非遺”、景區景點5大類120項共計1100多場,為廣大市民和游客貢獻了一份年味兒十足的文化大餐。
尤其是市“非遺”中心開展“非遺年貨大集”“百家非遺鬧新春”等活動,組織全市“非遺”美食、美酒、手工藝品等進行展演、展銷,讓市民和游客在觀光體驗中尋味“非遺”里的中國年。
此外,鄢陵縣推出了年宵花展、民俗匯演,長葛市舉辦了首屆新春大廟會,襄城縣舉辦了新春燈會暨龍年廟會,建安區舉辦了首屆社火文化藝術節,用一道道誠意滿滿的年味大餐,讓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對于一到過節就會“人從眾”的許昌而言,要為即將到來的2025年春節提前做好假日文章,為打算前來光顧的游客準備好一道道文旅大餐,用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上演“最炫民族風”,讓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不斷綻放。
期待 文化認同中傳承和創新
魯迅的小說《祝福》這樣描寫魯鎮上的春節氣氛:“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寫得太逼真了,聞到空氣中的“火藥香”,就會聯想到過大年。我們都有這樣的記憶吧。其實,近年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強,通過創新表達,為傳統中國年增添了年味兒和儀式感。
“比如近年來出現的漢服熱,就是‘國潮’熱的延續。”許昌歷尚華霆服裝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霍帥兵說,現在年輕人過節更有儀式感,漢服熱也催生了新的文旅消費場景。
曹魏古城、春秋廣場……在許昌的各個熱門“打卡地”,每天都能看到身著漢服的游客。“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古詩詞中精致華美的漢服,一躍成為文旅界“頂流”。
近年來,我市通過系統性保護傳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我市舉辦的“非遺”市集,就是以文化創意與設計為載體,充分展現“非遺”的時代審美,并通過豐富的活動策劃、巧妙的互動形式,拉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公眾的距離,讓“非遺”“潮”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曾幾何時,過春節是所有人翹首企盼的時刻。春節所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而生動地詮釋了中國人有關“和”的知行合一。
“春節申遺成功,大大提升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曹魏古城游玩的大學生劉錫說,大家都盼望著在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感受闔家團圓的美景良辰。
隨著蛇年春節臨近,我們也期待首個“非遺”版春節更加紅火喜慶!
【記者手記】因時而變因潮而動
如何保護、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
春節成功申遺,對推動年俗文化發展和展示意義重大。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國風、國潮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潮流,傳統節日文化正在強勢回歸。傳統年俗也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新春氛圍里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始終保持著鮮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編輯 張鵬 趙欣 校對 王嬋
責編 李炎 終審 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