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無小事,枝繁葉茂總關情。
今年以來,魏都區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創新推廣“黨建+民族團結+基層治理”模式,以法制宣傳、思想教育、權益保障、糾紛調處、優質服務、科學管理為工作著力點,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進各民族群眾由居住空間嵌入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等全方位嵌入,打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推動各民族群眾共聚各方力量、共建和諧家園、共筑文化認同、共享發展成果,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社區是民族團結的前沿陣地,魏都區七一社區始終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好各族群眾,演繹了一段段民族團結的佳話,繪就了多民族社區幸福畫卷。
以黨建引領理想統一,筑牢共商共治政治根基
黨的領導是加強社區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證。之前,面對轄區租戶多、外來務工人員多、社區治理問題多,七一社區工作人員常常面臨“人手有限、資源單一、訴求多樣”的現實困境。
6月23日,七一社區第一書記馬靜告訴記者,走黨建引領之路既是破解“三多”問題的一條紅線,也是實現高水平治理的有效路徑。七一社區黨委充分發揮組織、動員、協調、引領和凝聚的作用,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建立了“社區、小區、樓棟”三級黨組織網格體系,通過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聯系戶”等活動,引導黨員干部成為聯系各族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黨建引領,凝心聚力。作為“紅色教育”社區,七一社區依托中共許昌中心縣委舊址打造“紅色教育”黨史長廊。同時,以“社區事務大家說、社區管理大家議、社區決策大家定”為目標,通過推行協商議事會共同商討社區發展、民族團結等重大事項,暢通各民族群眾參與社區決策的渠道,實現基層黨建與民族團結工作同頻共振。
以宣傳促進信念統一,營造共居共學濃厚氛圍
在社區的圖書室與活動室之間頻繁往來,張羅各種活動;組織居民排練節目、進行紅色宣講。“每周三、周五上午是我們社區的‘固定節目’讀書會。”談起社區的文化生活,轄區居民對記者說。
七一社區結合和諧社區建設、文明城市創建、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等活動,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利用社區宣傳欄、電子顯示屏、微信公眾號等宣傳陣地,深入宣傳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文藝演出等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活動;通過開展主題班會、親子活動等形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納入社區學校、家長學校的教學內容,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以交流推進文化嵌入,促進民族團結交流融合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七一社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濃厚氛圍——依托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在各種傳統節日,邀請各族群眾共同參與,一起包粽子、做月餅、寫春聯;成立舞蹈隊、合唱隊、書法班、讀書班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團隊,吸引各族群眾積極參與文化交流活動;開展促進民族團結主題演講比賽、書畫展、讀書會等系列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專欄,促進廣大群眾精神相依、情感相近、價值相通。
以服務保障空間嵌入,厚植共建共享生活樂土
改善民生是凝聚人心的基礎。七一社區黨委始終把各族群眾所需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做好各項民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3年重陽節,七一社區創新引入“市場化+公益”運營模式的社區食堂。如今,該社區60歲以上老人和12歲以下兒童都能在這里解決用餐問題。
“群眾關心的‘小事’,便是社區工作的‘大事’。”七一社區黨委書記吳柳告訴記者,七一社區以“雙認識雙信任雙認同”工作為抓手,積極對接各項共駐共建單位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15分鐘養老、衛生、健身、便民服務圈”,解決好各族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先后改造老舊小區16個,致力為各族群眾營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良好環境;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滿足各族群眾在飲食、殯葬服務、民族節日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為各族群眾提供“個性化服務、親情化關懷、網格化管理、平等化待遇”。
以管理促進心理嵌入,構建共事共樂和諧家園
“我們軍分區小區建設年代久遠,供電線路嚴重老化,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月23日,回憶起曾經的用電困境,七一社區軍分區小區居民依然歷歷在目。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難題,七一社區干部多次入戶走訪,廣泛聽取和收集群眾意見;同時,召集樓院長、居民代表與社區“兩委”成員坐在一起,共同商議電網改造事宜,最終達成共識。如今,該小區電網改造工程已基本竣工,困擾居民多年的用電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把“民生小事”辦成“幸福大事”。七一社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集中開展影響民族團結進步的矛盾糾紛及安全隱患排查化解活動,力爭把問題解決在社區、解決在當地、解決在萌芽狀態,織密織牢各族群眾生活安全網。七一社區成立“馬靜石榴籽工作室”,運用多年群眾工作經驗積極幫助化解各類矛盾,切實維護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此外,七一社區還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借助建立完善流動人員信息化管理系統,對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實行“流出地、流入地”雙向管理,引導和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盡快適應社區環境和生活。
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民族工作舉措,七一社區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該社區先后榮獲“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河南省‘五星’支部”“全省十星級人民調解委員會”“河南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稱號。
編輯:楊儀 李孟達 校對:孫輝
責編:肖濤 終審: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