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禹州市的一個普通小區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陳曉麗家的客廳。墻上掛著一張大大的全家福,照片里陳曉麗和丈夫吳朋飛手牽著手,笑容燦爛。旁邊是兒子和女兒獲得的各種獎狀,以及吳朋飛在部隊榮獲的獎章,最醒目的位置掛著一幅十字繡。
“這些獎狀和獎章,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而且是我們家庭幸福的見證。”陳曉麗指著墻上的榮譽,眼中滿是溫柔。在陳曉麗的訴說下,我們聆聽了這位“最美軍嫂”背后的故事
陳曉麗和吳朋飛的愛情故事,始于2008年的一次初中同學聚會。“當年吳朋飛參軍入伍,我考入大學。從小崇拜軍人的我,難忘他講述的火熱的部隊生活。那次聚會后,我倆互留聯系方式,愛情的小火苗在我們的心里燃起。”陳曉麗說。
2013年,陳曉麗通過了招教考試,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那一年,陳曉麗和吳鵬飛也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從此,陳曉麗便多了一個光榮的身份——軍嫂。盡管兩地分居,但他們的愛情愈發堅定。
“作為軍嫂,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汗水。”陳曉麗坦言。丈夫常年駐守海防一線,照顧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命運卻給了陳曉麗一個沉重的打擊——2017年1月,剛剛出生三個月的女兒被診斷為“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當時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陳曉麗眼眶濕潤,“但是,我是軍人的妻子,我不能倒下!”她四處奔波,尋求治療方法,最終通過國家項目為女兒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手術后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陳曉麗始終陪伴在女兒身邊,耐心地引導她開口說話,鼓勵她勇敢地面對世界。
禍不單行,不幸的打擊一連串地襲來。2017年5月,正當陳曉麗為女兒康復治療時,父親因病突然去世,婆婆因重度腰間盤突出入院手術治療,術后傷口病變,高燒不退,不得不轉入省城醫院搶救、醫治。出院后不久,婆婆右手臂意外骨折……無情的打擊一個接著一個。由于部隊的需要,丈夫吳朋飛僅請假在家待了7天就歸隊了,家庭的重擔壓在陳曉麗的肩頭,讓她喘不過氣來。
苦難總是不期而遇,但壓不垮陳曉麗柔弱的雙肩。“他在前方保家衛國,我在后方守護小家,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陳曉麗深情地說。她深知丈夫在部隊的辛苦和壓力,克服重重困難,獨自照顧家庭,讓丈夫能夠安心服役。“那時候,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他在電話里互相鼓勵。”陳曉麗回憶道。
“家是最溫暖的港灣!”陳曉麗指著墻上的十字繡說。她注重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勤勞善良、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在家庭中,陳曉麗以身作則,孝敬公婆,關愛子女,與丈夫相濡以沫,共同營造了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陳曉麗的付出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她先后榮獲東部戰區“最美軍嫂”、河南省“三八紅旗手”、“出彩許昌青年”、許昌市“最美軍嫂”等多項稱號。陳曉麗的家庭獲得了禹州市“最美家庭”、許昌市“最美家庭”、許昌市“文明家庭”等榮譽稱號。
面對榮譽,陳曉麗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度。她表示,這些榮譽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肯定,而且是對所有軍嫂的鼓勵和鞭策。“軍嫂不僅僅是一個稱呼,而且是一份責任和擔當。”陳曉麗說,“我會一如既往地照顧好家庭,教育好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軍嫂的奉獻與擔當,為構建文明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劉磊 李孟達 校對:孫輝
責編:肖濤 終審:劉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