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在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中,千千萬萬的優(yōu)秀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為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鑄就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作出了重大貢獻。在許昌這片紅色土地上,一大批仁人志士舍生取義、慷慨赴死,在歷史長河中演繹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紅色故事,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抗戰(zhàn)記憶。
銘記滄桑,才能于歲月長河中行穩(wěn)致遠;緬懷英烈,才能于精神高原上薪火相傳。今日起,本報與市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市檔案館聯(lián)合推出《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專欄,在對抗日遺址遺跡的探訪中觸摸歷史溫度,在對英烈的追思中汲取前行力量,讓偉大抗戰(zhàn)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璀璨光芒,激勵我們勇毅前行,續(xù)寫輝煌篇章。
本報訊 (記者 楊紅衛(wèi) 樊迎喜)昨天是花岡暴動80周年紀念日。花岡暴動組織者耿諄的兒子耿碩宇一邊翻看花岡暴動紀念照片,一邊向記者復述父親的遺言:“永遠不要忘記日本侵華事實,永遠不要忘記中國人誓死抗戰(zhàn)的精神!”
1945年6月30日夜,襄城人耿諄作為策劃和組織者,率領(lǐng)近千名受盡折磨和屈辱的中國勞工,在日本秋田縣花岡町發(fā)動暴動,英雄壯舉震動日本列島。他們打死4名日本監(jiān)工和1名漢奸,逃出所在的集中營中山寮。此次暴動遭到日本軍警的殘酷鎮(zhèn)壓,當場有100余名勞工慘遭毒打、凌辱和虐待致死,耿諄被捕入獄。由于日本戰(zhàn)敗投降,他才幸免于難,返回襄城老家。
花岡暴動是中國勞工為了爭取生存和尊嚴,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發(fā)起的反抗斗爭。這是二戰(zhàn)期間中國人民在日本本土打響的唯一一次抗日戰(zhàn)爭,被史學界評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從1987年開始,耿諄率領(lǐng)花岡暴動幸存者及其遺屬,七渡重洋,遠赴日本,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當年奴役中國勞工的日本鹿島建設(shè)公司謝罪、賠償和建立勞工紀念館,被譽為“中國民間向日索賠第一人”。
2012年,耿諄去世。家人遵照其遺愿,將其骨灰中的兩枚彈片及其用過的文房用具等19件遺物,捐贈給了許昌市烈士陵園。“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年青的一代不忘日本侵華的事實,不忘中國人浴血奮戰(zhàn)、不怕犧牲的精神,警醒人們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耿碩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花岡暴動的壯舉也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市檔案館舉辦的花岡暴動80周年檔案主題展,通過泛黃的歷史照片、勞工證言檔案及銹跡斑斑的大刀、刺刀等實物,無聲訴說著花岡暴動中中國勞工的抗爭史,吸引30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參觀。
許昌電氣職業(yè)學院學生郝園園參觀展覽后表示:“這些檔案揭露了侵華日軍的罪行,更見證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通過觀看展覽,我更加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由衷地向以耿諄為代表的抗日英雄和抗日志士致敬。”
編輯:楊儀 杜鵬勃 校對:孫輝
責編:肖濤 終審:楊紅衛(wèi)